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月3日,東港區秦樓街道任家臺村碼頭上人流如織,一片繁忙。滿載著貽貝的漁船輪番靠岸,碼頭上的大小車輛來來往往。當養殖戶們把一筐筐的貽貝運上岸,裝上車,把一沓沓的鈔票揣進褲兜兒時,大豐收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像這樣的場面已經持續了13天了,一天能出售50萬斤貽貝(海紅),一斤都漲到4毛錢了!”村漁業主任王者亮介紹,今年連威海、青島、煙臺等地客商都前來搶購海鮮了,貽貝大豐收將給該村養殖戶們帶來5 萬—8 萬的年收入。再過4 個月,扇貝、牡蠣陸續上市后,收入會更“火”。
去年冬,山東沿海地區遭受了40 年一遇的海冰災害,致使我省半島眾多沿海市區的海鮮斷貨。但東港區沿海海域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未出現大面積結冰現象,今年開春,養殖的貽貝喜獲豐收。
東港區聘請大中院校水產專家考察論證,在做好開發和保護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在秦樓街道任家臺村以東6 海里外規劃了10 萬畝淺海養殖區,引導漁民先期養殖貽貝和扇貝,當年就獲得了大豐收,養殖戶戶均收入近 3萬元。嘗到了甜頭的漁民們又發展了藻類養殖、海參養殖,形成了貝、藻、參的淺海立體生態養殖模式。
據了解,今年,東港區新規劃了“二二六”工程,即年投資720萬元的萬寶人工魚礁三期建設和新發展2萬畝淺海綜合養殖區建設工程;新創建對蝦和海參兩個漁業品牌;完成6000畝新品種“黃海I號”中國對蝦示范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