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地方漁業市場疲軟,養魚效益明顯下降。而市中區青平鎮的3700多畝塘魚卻產銷了3700多噸,產值3700多萬元,獲得純收入700余萬元,比上年的純收入增加了100多萬元。這就是該鎮黨委、政府著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強技術培訓、喂養多品種生態健康魚的效果。
位于市中區邊緣的青平鎮,3600多戶村民散居在山巒起伏的丘陵里,過去是種糧飽肚子、用錢缺票子的窮鄉僻壤。進入2000年后,該鎮黨委、政府扶持宋大發、江云華等有頭腦的農民,利用高中水庫的水資源搞養殖,并將其列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到2008年,該鎮養殖鮮魚面積達到3700多畝,產銷成魚3600多噸,產值3500多萬元,純收入近600萬元。
去年來,青平鎮黨委、政府為穩定發展漁業,把改善交通條件作為大事來抓,先后鋪筑了通水竹、寶興等9個村30多個村民組的30多公里水泥路,修通40多個村民組的45公里碎石路,使養魚戶拉運魚飼、運銷成魚方便快捷,省工1萬多個,節省運費50多萬元。同時,還針對養魚戶文化程度有高有低,掌握養魚技術的差異,著力在技術培訓上下功夫,及早進行“池塘消毒”、“魚病識別與防治”、“魚苗培育”、“成魚喂養”等技術培訓。養魚戶的養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魚畝產值從五、六千元上升到萬元。黃云忠、江云華等典型養魚戶從眉山、成都等地引進叉尾■、大口鯰、黃辣丁、武昌魚等10多個新品種養殖成功后,在養魚戶中推廣。
青平鎮穩定發展漁業生產,讓養魚戶獲得了好收益。該鎮保衛村5組黃小兵說:“我能喂養好30畝生態健康魚產銷30多噸產值30多萬元,獲得畝純收入3000多元的效益,是黨委、政府幫了我們大忙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