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個月來價格一路漲,現在都28塊一公斤了,還是供不應求。”16日下午,斗門區白蕉鎮的水產養殖戶們對記者說,現在的白蕉海鱸價格已較平時漲了三成,但他們卻很“犯愁”,愁的不是魚賣不出,而是不夠賣。與養殖戶一樣“犯愁”的還有斗門海源水產公司,他們近期與青島的客戶簽下了千萬元的海鱸魚干的大單,但得擴大生產規模,并且加班加點才能供應得上。
出現上述局面的原因,在于去年9月白蕉海鱸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拿到了一塊“金字招牌”,但誰都沒想到,這塊招牌的“含金量”會這么大,“成色”會這么足。
“他們就是得知白蕉海鱸獲得地理標志后,沖著這塊金字招牌來的。”斗門海源水產公司總經理王海源說。
與如今的 “風光”相比,早些年的白蕉海鱸卻顯得默默無聞,每年受市場供應和價格的影響,養殖戶的收益也很不穩定,特別是在2007年出現了全行業的虧損。斗門區質監局局長陳延波說,這是由于水產品日益豐富,白蕉海鱸混同在一般的水產品中無法顯示自身價值而造成的。于是,從2008年初開始,質監部門與斗門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積極申報,終于在去年9月拿到了白蕉海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牌匾,使白蕉海鱸成為與西湖龍井、景德鎮瓷器、陽澄湖大閘蟹和金華火腿等齊名的地方保護產品,也使之成為我市第一個地標產品。
據了解,為鞏固現有成果,使白蕉海鱸的名氣更大,更能為地方人民創造財富,斗門質監部門專門起草了《白蕉海鱸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使保護工作在規范、有序的情況下開展,最大程度利用其價值,同時,全力推動標準化養殖加工。
據悉,目前,斗門區白蕉海鱸的養殖面積已達1.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海鱸養殖縣區,年產量5萬多噸,年產值達7億多元,是地方的一項農業特色和農民的致富門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