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日早上5時,廣東順德三洲農產品交易中心一片忙碌:望聞問切仔細挑選、激烈的議價、迅速交易、裝車……從四面八方而來的魚商們進行著緊張的交易。
在今年1月23日之前,這些魚商們活躍在廣州、南海等周邊地區的專業水產市場。三洲農產品交易中心的開業讓他們多了一個選擇,更讓順德魚商們興奮了一把。“順德作為揚名粵港澳乃至全國的水產區,卻沒有自己的專業市場”的遺憾終于劃上句號。
困境:流通不暢成魚農心病
劉少紅是順德勒流人,當“魚中”(魚中間收購商)已經近二十年。她每天工作是從順德、中山等地塘頭收購四大家魚和鱸魚,后到水產市場批發。和其他順德魚商一樣,她每天清晨都必須驅車遠到南海、廣州的市場去出手,“如果本地有大市場,我們就不用那么奔波了。”劉少紅一臉無奈。事實上,這是所有順德魚農、魚商多年的期待。
“建一個順德自己的大型水產品交易中心也是我們的愿望!”分管農業的順德區經濟促進局副局長岑偉垣將此視為頭等大事。順德每年水產品產量達到25萬噸左右,產值達到近40億元,近8成供給國內市場,可是順德本地只有一家只能消化2萬噸產量的小型水產品市場,其他的則通過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中介和數以千計的魚中流向北方市場和廣州黃沙、番禺沙灣及南海大瀝、黃岐等周邊水產市場。以水產品揚名粵港澳地區乃至全國的順德,竟然沒有一家像樣的水產批發市場。
“制約順德水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因素,就是市場流通渠道不暢通。”順德區水產商會秘書長陳耀根透露,靠中介的銷售方式導致價格完全受收購者控制,養殖戶對市場信息獲知滯后,幾乎承擔了全部的市場風險,利益保障可以說不存在。從這個角度講,水產業雖然有著光鮮的產值,卻仍是養戶多風險大的“弱勢農業”。另外,由于順德水產品地點分布廣,且缺乏集約市場,這給市場監管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轉機:“三洲”主打水產品交易
“按照目前的機制,產業市場的建立是市場的行為,政府不可能參與投資。最好方式是政府引導、民間投資。”岑偉垣如是說。
轉機出現在今年1月23日,順德三洲農產品交易中心正式開業,水產品交易是其最主要的業務。
毗鄰碧桂路、廣珠西線,兩個小時車程內可到達珠三角各大水產養殖區;占地約8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300多輛交易車輛;交易采用電子結算……三洲交易中心硬件設施的優勢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就吸引了100多個魚商,平均每天交易量達到300多噸,在早晨3點至6點的交易高峰期,6個電子結算中心全部啟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只啟用了水產交易區,這個平臺可停交易車210-240輛,汽車維修服務點、加冰加氣點、飲食店、等基本配套也已經開始運作。魚商們交易時都直接刷卡,屏幕上立即顯示交易數量、品種、規格等信息。據了解,買賣雙方只需交納20元工本費就可以獲得IC卡,預先充值,存取自由。投資方生生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建立信息數據庫,也為食物安全提供有效監控。
該負責人透露,預計今年交易中心水產品交易量將達到11萬噸左右,交易額達到近10億元,帶動農戶近5500家。目前,商務中心、檢驗檢疫中心、冷庫倉儲、物流配送等服務正在建設完善中。該負責人表示,除了縱向發展,市場將逐步擴展到蔬菜、瓜果、三鳥等批發與零售業務,打造以水產品為主、其他農產品集中的綜合交易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