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日前,象山養殖大戶何國興接到韓國進口商傳來的喜訊,象山出口韓國首批33噸、價值13.4萬美元的活魚經過韓國官方十幾天的嚴格檢測,各項指標都達到標準,被獲準進入韓國市場,這標志著象山活魚成功邁過了“出口門檻”。
去年7月,我國出口養殖水產品出口受限,國家質檢總局將活魚出口的備案要求轉為注冊要求,同時要求從魚苗的引入、藥物、飼料、投喂等環節即開始監管,要求注冊時提供相關管理制度。這對于文化層次普遍較淺的漁民來講,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國家對養殖水產品的治理思路,再加上海外市場的缺貨引起的活魚出口市場的一路走俏,漁民更是對暫時的出口受限心急如焚。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象山檢驗檢疫局立即采取了多項有力措施幫助漁民注冊和出口:一是舉辦培訓班,宣講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并不定期地對漁民進行生產現場指導。二是深入養殖現場對漁獸藥使用情況作摸底調查,制定相應的漁獸藥殘留監測規劃。三是幫助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誠信、自律、自控體系,與各出口養殖戶簽訂了承諾書,要求養殖戶誠信養殖,規范使用漁獸藥。四是做好注冊服務:如引導漁民組建漁業合作社,幫助漁民進行注冊申請,追加添置了450萬元的儀器設備,加強活魚檢測,啟動了加急注冊程序,開辟注冊申報“綠色通道”,使原來要45天完成的認證注冊壓縮在25天以內。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