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上網箱養殖,被稱為在海上“種田”,這項技術改變了海產品只能靠捕撈的歷史。這項技術的發明、推廣者就是福州市首屆優秀人才——平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云,一位從事基層水產技術研究、試驗、推廣近29年的水產工作者。這項技術在平潭推廣后,又被平潭漁民帶到了全國各地,創造了不俗的經濟價值。日前,記者在平潭縣澳前鎮上井村海珍品苗種培育基地見到了她。
1957年出生的王云,1981年7月從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平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工作,至今已近29個年頭。
1986年的一天,有漁民向平潭縣海洋與漁業局反映,準備賣香港的真鯛魚在網箱里暫養了幾天,各項生活性征依然很好,簡直不可思議,進而向專業人員求教:“如果從魚苗開始養殖是否可行?”
局領導將這項重要的科研課題交給了她,當時,王云的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初為人母的王云常常要通宵達旦在蹲點的地方工作,甚至住在漁排上,研究長達一年。她幫助試養的漁民解決了養殖過程中遇到的病害、網箱養殖缺氧等一系列難題,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海水網箱養魚的新路子,實現了海上“種田”的創舉,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這項養殖技術很快被漁民接受,并迅速在平潭推廣開來。2年內,海水網箱養魚從平潭的1個海區,發展到5個海區,從86個網箱增加到2000多個網箱,從平潭縣推廣到周邊縣(市)乃至外省、市;從單一真鯛品種,發展到鮑魚、石斑魚、黃瓜魚、美國紅魚等,并逐步發展成今天我省水產養殖的一個支柱產業,由此獲得全國農牧漁業“福建省海水網箱養魚”豐收一等獎。
海水網箱養魚成功,王云認準了一個真理:“科技人員不能在辦公室里搞科研!”1996年,縣里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實體,王云毅然決定與人合伙,籌集資金100多萬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創辦了平潭縣首家海珍品苗種培育基地。
她首先引進日本長崎市鮑魚苗種,通過多番嘗試,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學育養的技術。1998年,海珍品苗種培育基地第一批鮑魚喜獲豐收。接著,她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引進、培育了一大批適合當地海水養殖的品種。近年來,王云又有了新的網箱養殖突破,在網箱內鮑魚與海參混養,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產量和效益。
王云創辦的優良海珍品基地,讓這里的漁民在家門口找到了養殖技術的依托。海珍品養殖場的曹承鶯一家創辦的鮑魚養殖場,所有的養殖技術都是從王云的海珍品基地學來的。過去靠捕魚為生的曹承鶯一家,每年收入只有2萬~3萬元;現在從事鮑魚養殖,年收入達20萬元左右,還買了小車。如今,平潭由漁民創辦養殖場的就有60多家,許多平潭新推廣養殖的海產品就從他們中間產生,并推銷到全國。
王云在水產科研和推廣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幾次被組織部門推上領導崗位,可是王云總是一次次婉言謝絕。王云說,“當官不是自己選擇的道路,幫助漁民走上致富路才是我一生最愛的一項工作”。
記者 朱毓松
人物名片:
王云,平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女,52歲,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中專,福建省集美水產學校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從事水產養殖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近30年,先后主持和承擔了10多項水產科研和推廣項目,1997年至今獲評福州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有市政府津貼,2007年3月獲評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