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9年5月-11月湘潭岳塘區5家休閑漁場采用淡水白鯧80:20成魚池塘高效養殖模式,即在池塘養殖時主養淡水白鯧(吃食性魚)占80%,配養魚類(濾食性魚)占20%,投喂全價膨化顆粒飼料為主。淡水白鯧放養時間在5月6日至10日,此時水溫穩定在20℃以上。鰱、鳙魚投放時間為4月上、中旬。魚種投放前進行魚體消毒。魚種投放情況為淡水白鯧占總投放尾數的80.5%-89.5%,鰱、鳙魚為10.5%-19.5%。魚種規格為淡水白鯧8-15g/尾,鰱鳙魚種為自育的大規格魚種。飼料為淡水白鯧專用膨化顆粒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32%,粗脂肪>4.5%,粗纖維<6%,2009年5家漁場共發展白鯧養殖水面3.0hm2。收獲時,平均畝產752kg,淡水白鯧占總產量的81.3%-88.6%,成活率98%。通過80天左右的時間喂養,7月底白鯧即可達上市規格(尾重500g以上),比普通養殖方法提前1個月上市。此時可進行輪捕或通過垂釣上市,市價高,以提高經濟效益。5家漁場平均每畝純利達8000元,投入產出比1∶2.56,效益甚佳。現將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淡水白鯧生物學特性
淡水白鯧原產地在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屬熱帶、亞熱帶食用及觀賞魚;在原產地最大個體達20kg。淡水白鯧肉質鮮美、食性雜、生長快、抗病力強、耐低氧、易捕撈、可以單養也可混養。
淡水白鯧棲息在中、下水層,具集群性,能耐0.48mg/L低氧;酸堿度適應pH 6.2-7.5。16℃開始正常吃食,生長溫度為21-32℃,最適生長溫度是28-30℃。淡水白鯧不耐低溫,夏花魚種飼養水溫必須保證17℃以上,水溫12℃時,大部分成魚失去平衡,8℃致死。為雜食性魚類,以蠶食方式攝食。仔魚階段攝食浮游生物為主,幼魚也食有機碎屑和人工飼料。成魚階段攝食浮游生物、藻類、各種動植物飼料,如死魚、吞蛹、魚粉、各種配合飼料,米糠、麥麩、瓜皮、蔬菜等。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主要措施
1.池塘條件
成魚池面積以0.2-0.6hm2為宜,水深1.2m左右,水質清新,透明度為25-40cm,池底較平坦,池底淤泥約10cm,排灌方便。最好每畝配備增氧機0.2-0.3kw,投放魚種前要進行清塘消毒。
2.苗種放養
放養的淡水白鯧魚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魚種進池時,操作要謹慎,避免魚體受傷,且用3-4%的食鹽進行消毒。經過長途運輸的魚種,下池前應先將魚種放在網箱中暫養一段時間,等魚種稍恢復一下后再進行消毒處理。魚種放養密度一般為放養8-15g/尾的魚種放1000-1100尾/畝;可搭配混養其他魚種,搭配魚種為鰱、鳙各50尾,尾重100-150g。
3.餌料與投喂
1)池塘主養淡水白鯧應以投喂全價膨化顆粒飼料為主,投飼技術關系著魚產量、商品魚規格、養魚成本和經濟效益。淡水白鯧為不斷覓食的魚類,其腸道短,消化吸收快。因此,需投喂次數多。投飼次數為每天4次,上、下午各2次,上午投飼量占40%,下午占60%。配合飼料參考配方為:魚粉5%、大豆餅20%、菜餅30%、米糠15%、麩皮8%、面粉15%、玉米10%、礦物質預粉料2%。一般淡水白鯧配合顆粒飼料的日投飼率為3%-6%。淡水白鯧投喂需馴化投飼。該魚易馴化集群上浮搶食,每天馴化3次,每次30min,一般5d內即能馴化其定點至食臺攝食;
2)池塘施基肥量與主養四大家魚池塘相同,魚種投放前,每畝施發酵糞肥200kg作基肥,在飼養期間視水質情況少量追肥3-4次,每次50kg;
3)利用黑光燈誘蟲喂魚。黑光燈工作原理與普通日光燈一樣,由鎮流器、起動器、燈管組成,只是燈管發出的不是白熾光,是一種對飛蟲類有引誘作用的光線。只需把黑光燈架在離水面50cm高的地方通上電,夜晚打開,在燈周圍5m半徑內的飛蟲,特別是飛蛾會向燈飛來,落入燈下方魚塘中,正好被淡水白鯧所攝食,效果特別好。每開10h(即一晚)支出電費0.1元,但引來的飛蟲能達幾kg,甚至幾十kg,大大降低了淡水白鯧的飼料成本。
4)廣辟飼料來源,添加部分動物下腳料喂魚。淡水白鯧是雜食性魚類,食性較廣,養殖戶可以用屠宰場家禽、家畜的下腳料喂養淡水白鯧。一方面淡水白鯧對其十分喜好,另一方面用家禽、家畜下水喂養,淡水白鯧的生長速度較快。家禽、家畜下水價格低廉,易獲得,可以大大降低飼料成本。淡水白鯧對螺螄、河蚌、蚯蚓肉也十分喜食,養殖戶可以利用空閑時間,獲取這些極易得到的天然飼料喂養淡水白鯧,也可以養一些螺絲、河蚌、蚯蚓供淡水白鯧利用。在植物性飼料方面,可以利用空閑地種植小鵝草、蘇丹草等青飼料。利用閑置水面養殖小浮萍喂養淡水白鯧,效果也不錯。
4.日常管理
1)堅持經常巡塘,觀測水質變化情況,夏季每隔3-5d加注新水1次;秋季每隔7-10d加注新水1次。晴天中午可開增氧機l-2h,增加水中溶氧量;陰雨或悶熱天氣時,一旦發現有魚浮頭,要及時開增氧機或加注新水。淡水白鯧雖然耐低氧,但當水中溶氧低于一定界限時也會浮頭,甚至泛塘。淡水白鯧只要發生一次浮頭,就會3-4d不攝食或攝食量很少,要5-6d才恢復正常。這5-6d不但不生長,還會有消耗,也就是說,每浮頭一次等于10d沒有生長。因此養殖過程中水質管理至關重要,要及時補充新水,保持透明度在25cm左右,必要時采取機械增氧的措施。
2)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5-9月為淡水白鯧的發病季節,要定期與四大家魚一樣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池水消毒,預防魚病發生,此外,在魚池邊可養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可作為魚類飼料,亦是高溫季節魚類避蔭場所,并能起到增加水中溶氧量,防止水質過肥及調節水質作用。
5.病害治療技術
淡水白鯧抗病力強,水溫在26℃以上時,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水溫在15-20℃時,幼魚易患小瓜蟲病、白皮病、指環蟲病等。越冬期間,淡水白鯧還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車輪蟲病等。
1)小瓜蟲病:病原為多子小瓜蟲的幼體或成體。病魚體表出現大量黏液,嚴重感染時,在水中呈白云狀。同時,背鰭、尾鰭基部有充血現象。防治方法一是盡可能提高水溫;二是每畝水面使用粉碎的紅辣椒2.5kg煮沸滿塘潑灑。
2)白皮病:病原為白皮假單胞菌。病魚起初體表、背鰭、尾鰭、額部輕微發白,發白之處,鱗片一碰即脫落。嚴重時,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游動緩慢,或頭朝上、尾朝下掛于水面。發病到死亡時間短,3d內死亡率可達60%以上。防治方法一是用1mg/L濃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d。二是用25mg/L濃度的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魚30min。
3)腐皮病:病原為細菌。病魚皮膚發炎,嚴重時鱗片脫落,肌肉腐爛,呈圓形,游動緩慢,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防治方法是用1mg/L濃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遍灑。
4)水霉病:病原為水霉病。病魚體表有簇狀菌絲,行動遲緩,組織壞死,不久失去平衡而死亡。防治方法是發病時,用0.1mg/L濃度的亞甲基藍全池遍灑,每天1次,連續3d。
5)指環蟲病:病原為指環蟲。病魚因鰓部受刺激而極度不安,或狂游于水面,或急劇側游于水底,食欲不振,魚體消瘦而逐漸死亡。防治方法是將病魚放在20mg/L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浴20-30min。或用0.5mg/L濃度的硫酸銅溶液加0.2mg/L硫酸亞鐵溶液的合劑全池遍灑。
6)車輪蟲病:病原為車輪蟲。只有在魚體被大量的車輪蟲寄生后才得病。防治方法是用0.7-l mg/L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遍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