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腐爛的海帶表面長滿水泡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海帶收成的季節,但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蛤沙村的漁民今年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前段時間接連的暴雨沖淡了海帶養殖海域的海水,使得100多畝海帶在鹽分不足的水中生長,出現腐爛,最終化為烏有。
昨日下午4時30分許,記者在蛤沙村黨支部書記和當地漁民的帶領下,來到了當地的海帶養殖場。
“我們養殖的海帶正常可以長到1.7米左右,腐爛以后只剩不到1米了。”昨日下午,蛤沙村漁民余先生介紹,海帶的生長和海水鹽度有很大關系,海水鹽度為17%是海帶的最佳生長條件,但由于前段時間的接連暴雨,大大降低了該海域海水的鹽度。
余先生向我們展示了變腐爛的海帶,一條長4米左右的粗纜繩上連接著幾十棵海帶,1米左右長的海帶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水泡”,海帶的尾部早已嚴重腐爛,海帶的顏色也呈現出了黃色。
“這還算腐爛程度比較輕的。”余先生指著纜繩上殘留的海帶頭,無奈地說,“本來一條繩子都養著近200棵海帶,有些已經爛到根部的海帶則直接從纜繩上脫落,其他未完全腐爛的海帶也已經失去了加工的價值。”
“我們村海帶養殖的海域處在定海灣內,剛好位于閩江和敖江兩條大江的入海口。”蛤沙村黨支部書記陳和斌說,“今年三四月接連的暴雨使兩條江水量暴漲,順流而下的雨水沖進定海灣,使海帶養殖海域的海水幾乎和淡水一樣,直接導致了海帶的腐爛。”
陳和斌介紹,蛤沙村養殖海帶的有20多戶居民,養殖的規模一般在10-100畝,整個村養殖的海帶在1500畝左右,其中不少個體養殖戶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海帶都沒辦法收回。而今年整個村更有100多畝海帶化為烏有,按每畝損失1萬元來算,總損失達100多萬元。
“好在現在天氣已經好轉了些,但我們也希望兩江上游水庫,特別是對海帶養殖影響更大的敖江,其上游水庫平時可以科學調控水閘,把影響降到最低。”陳和斌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