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
曾在在斯里蘭卡從事多年海參養殖工作湛江天利海參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技術總監陳水春表示,海參養殖市場利潤空間較大,公司創新“科研+基礎+農戶”的“科研+基礎+農戶”的模式可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 |
海參因“其性溫補,足勝人參”而得名,是人們喜愛的滋補佳品,位列“燕鮑翅參”傳統滋補四寶之一。海參自古產自渤海、黃海,南方湛江鮮見其身影,普通百姓更難有口福品味。
 |
瓶子里有幼體海參,別看這小家伙你肉眼可能難以發覺,但三頭幾個月,便可上市賺錢了。 |
日前,圖讀湛江
《海參走上市民餐桌,還有多遠?》報道了由湛江天利海參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承擔的“白沙參規模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取得成功,引起廣大網友特別是水產養殖戶的關注。昨天,筆者一行專程探訪了位于東海龍海天附近的試驗基地。
 |
盆子里就是培育不久的海參苗。 |
據了解,該項目于去年經省科技廳批準開始研發,一年多來,參與研發單位攻克多個技術難題,掌握了關鍵性技術,成功培育出一批規格為0.5——8厘米的白沙海參苗400萬尾,并在廉江、欽州等地創建了約2萬畝白沙參養殖示范基地。
 |
海參幼苗就在池里乖乖的長大。 |
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湛江能否適合養殖海參?同行的湛江師范學院的陳道海教授認為湛江不少蝦池適宜養殖海參。他表示,“白沙參規模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研發成功可改變湛江長期以來較為單一的水產養殖結構,豐富水產資源,并將有效地促進我市的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前景可觀。據業內人士介紹說,相對目前“湛江一條蝦”養殖成本高、風險大的局面,推廣養殖海參更具優勢。在北方沿海地區,超過一半的人工蝦池已改養海參并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
成品的海參價格不菲。圖為湛江天利海參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養殖生產的海參干品。 |
曾在在斯里蘭卡從事6年海參養殖工作的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技術總監陳水春表示,海參養殖6個月就可上市,每只可達300克,市場利潤空間較大。為進一步在本地推廣海參養殖,公司創新“科研+基礎+農戶”的模式,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班、現場技術指導和基地實踐培訓等形式,對基地技術人員和農民進行培訓,帶動白沙參的育苗和養殖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養殖,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步伐,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