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9年秋季,威海海參價格暴漲。當年春季一公斤鮮海參的價格在80—100 元,而到秋季則暴漲到180—200元。
往年春季,海參價格都要有比春節以前有所回落,而今年春天,海參價格依然堅挺,至今沒有落價的跡象。
海冰、低溫影響顯現
海參捕撈一般分春秋兩季,相對而言,秋參價格要高于春參。“一方面秋參產量相對較少,而冬季進補、春節走訪的市場需求量大增,因此價格較高。” 5月5日,威海市海參產業協會秘書長林樂福告訴記者,“但像去年這樣秋參價格比春參高出近一倍,非常罕見。”在林樂福看來,經濟形勢的好轉、甲流出現促使群眾保健意識的提高以及群眾對海參滋補作用的認同,是造成去年秋參價格暴漲的主要原因。
而今年春參價格依然堅挺,很大程度上與去年底爆發的海冰以及今年以來持續的低溫有關。自去年 12 月下旬以來,渤、黃海域出現近三十年同期最為嚴重的海冰災害,而這一海區是我國海參的主產區。海水結冰后,若不能及時破冰,大量海參就會因缺氧致死。很多養殖戶深受其害,海參減產已成定局。
“ 去年冬天的海冰災害發生后,不少海參出現‘腫嘴’現象,吃不進食,自身免疫力也低了,進而出現‘化皮’(海參外皮潰爛)現象,死了不少。”文登市澤庫鎮辛立莊養殖戶王英軍告訴記者。“據估算,受去年冬天持續低溫致近海結冰影響,海參畝產量較往年能減少 20% 左右。”文登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負責人國保福說。
“惜售”心理推波助瀾
5月3日,威海雙舉海參專賣店等來了斷貨近半年的 30 頭原刺參(每市斤在 30 個左右),與此同時是每公斤漲價2000多元的消息。去年,雙舉海參包下了一個中間商的全部30 頭原刺參,上市以后大受歡迎,趕在春節之前銷售一空。“原先每公斤 5600 元,現今要漲到近8000元,漲價幅度太大,消費者能不能接受,我們沒有把握。還是先觀望一下市場行情,再決定是否進貨。”雙舉海參員工杜建紅告訴記者。
鮮海參不耐保存,捕撈之后必須盡早進行加工。威海海參養殖戶大多規模較小,養殖面積不足百畝的約占 50% ,過千畝的企業不足30 家。小規模的養殖戶沒有加工能力,一些中間商通過收購養殖戶的海參,然后加工成干參或高壓參,再供給各個經銷商。遭受海冰災害之后的養殖戶,希望能夠賣個高價挽回損失,價格抗得比較高;而中間商收購以后,也希望賣個高價,多賺取利潤。養殖戶和中間商的“惜售”心理,對海參價格高位運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降價或在今夏
“作為一種商品,海參的價格還得決定于供求關系。如今,海參市場是供不應求,待到海參大批量上市,達到供求平衡乃至供大于求,價格自然回落。”林樂福說。
炎熱的夏季,是海參養殖的一道“坎”。海參對海水鹽度的要求在28‰—32‰,夏季大量降雨,有可能造成鹽度降低,海參死亡。海水溫度過高以后,海參進入夏眠狀態,不攝取食物,生長緩慢。此外,夏季還是臺風多發季節,受臺風沖擊較大的海灣,對海參養殖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趕在氣溫炎熱以前,對于長到成熟期的海參,養殖戶肯定不會再留,大批量的海參就會進入市場。
“今年的持續低溫,推遲了春參上市的時間,但也積壓了一大批成熟海參。氣溫回暖之后,海參陸續上市,在天氣變熱以前,會有一個總量的大幅增加。更多的人習慣于冬季進補,夏季對海參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供求關系一旦達到了供大于求,海參價格自然跌落。我估計,今年夏天,應該是海參落價的時候。”林樂福預測,“ 但考慮到經濟危機以來,投資海參養殖的戶數有所減少,海參總體產量下降,降價幅度應該不會太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