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豬肉價格連跌14周后,又連續三周上漲。蒜價漲幾倍,游資炒姜蒜。 而水產品的價格波動卻是“溫吞吞”的。
養豬像炒股,一會賺,一會賠。養魚像儲蓄,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基本上不賠。水產品到底有什么法寶能穩住自己的身價呢?在養殖、流通和加工環節有沒有可以復制的經驗呢?
商務部最新發布第17周食用數據顯示,18種蔬菜批發價格上漲1.1%,;而水產品價格上漲為0.2%。雖然水產品價格也有起落,但除了大災,漁民還真沒有賠掉底的時候。與坐立不安的養豬戶,菜農、蒜商相比,漁民的心里淡定很多。5月4日,濟南海鮮大市場價格顯示,帶魚略跌,小黃花、明蝦價格持平。
濟南市價格監測中心主任張志強介紹說,相比較豬肉、雞蛋等副食品價格,水產品價格相對穩定。只是休漁期間和春節前價格會上浮。相比豬肉,水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在國家統計局對水產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統計中可見一斑。
2005年12月,水產品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增5.7%,肉禽及其制品降1.7%;2006年12月,水產品增長了2.3%,肉禽及其制品增長13.4%;2007年12月,水產品增了6.1%,肉禽及其制品增長38.8%;2008年12月,水產品增長10.4%,肉禽及其制品降了1%;2009年12月,水產品增長5.7%,肉禽及其制品降了1.7%。
養殖環節:“水”、 “土”不同
決定價格最根本的,說白了就是供求關系。在數量控制上,水產品先天有種優于豬肉、雞蛋的特質。“海產品可利用的海域就那么大,周期又長,像海參一般要三年,即使當時賺錢,誰也不敢保證三年后的行情。”長島縣南長山鎮連城村黨支部書記劉新貴說。
漁民其實也是撞過南墻才回頭的。長島縣委書記姜清春說,上世紀80年代,水產品賺錢,大家就拼命養,水草不夠吃的,就往海里扔化肥,結果海水富營養嚴重,大量的死扇貝發酵,整個海面都冒泡。
特定的水域養多少水產品大體是一定的,但養豬和養雞不存在這種限制,在自家院子蓋個豬圈、雞舍就能養。看到賺錢就上,不賺錢就跑。于是養殖規模忽高忽低,供應量也忽大忽小。
流通環節:起步價與亂加碼
濟南海鮮大市場總經理楊立魯介紹,海邊有很多大中間商,收購通貨。每當出海的船一靠岸,他們就上船,這個價格就是水產品的起步價。每年的10月份到春節前,微山湖會迎來很多大中間商。他們價格很透明,壓低了漁民不賣,抬高了他們自己的成本也劃不來。收購價根據市場需求走,很公平。而蔬菜中間商卻扮演著給菜價“加碼”的角色。以壽光為例,蔬菜從田間運到物流園后,至少還要倒手3次才能出現在全國各地消費市場的終端。一根小黃瓜賣3元錢,運到哈爾濱超市后可以賣到7元。
冷凍儲存又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供需。水產品上岸后,大部分產品都要立即進入我省的1800多座冷藏庫再運往各地。“去年海冰封海,都以為水產品會飆升,可中秋后漁民、批發商都儲存凍品準備過年,所以春節的水產品價格也沒大漲。”楊立魯回想著春節前后的情景,歷歷在目。豬肉也有冷藏庫,可國家收儲豬肉,只是在價格暴跌時救市的手段。
加工環節:六成與一成
省海洋與漁業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省水產品總產量740多萬噸,而水產品加工企業有1900家,年加工總量440萬噸,占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的近六成。強大的深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水產品價格。“全省實現漁業三次產業比例為38.8:36.1:25.2,這樣的結構比例,不但增強了水產品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與之相比,豬肉的深加工比例要低很多,我國肉類深加工制品的比例僅占總產量10%,距發達國家50%~70%的比例差距較大。雙匯集團一高層表示,80%以上的肉類消費,還是以熱鮮肉、冷凍肉、冷鮮肉等初級加工形式走進家庭,這種現狀還將持續一個階段。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