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拼死吃河豚”,有毒而鮮美的河豚魚歷來吸引著食客冒險食用,于是,頂著“巴魚”、“泡泡魚”等名的河豚魚在本市一些飯店“游”上餐桌。河豚能否名正言順登上餐牌?近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答復政協提案時表示,上海正開展試食可行性研究和養殖河豚魚毒性程度研究,并視情況開展河豚魚的試食。
“相比周邊其他試點,上海仍停留在設想階段,鮮河豚魚仍屬于禁食范疇。”今年上海“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施有毅提交提案建議,借鑒兄弟省市試點成功經驗,加大科研力量,推進培育優良品種,滿足廣大市民食用美味河豚魚的消費需求。
據介紹,鮮河豚魚屬于禁食范疇,我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不得流入市場”,擅自加工經營屬于違法行為。但隨著科研技術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關部門在沈陽、大連、青島、江蘇沿江城市等地進行安全食用河豚魚試點,上海也在此試點范圍。幾年下來,一些試點城市已辦起“河豚文化節”。
“堵是堵不住的。遠郊區縣許多飯店私下非法供應河豚魚的情況屢見不鮮,會大大增加引發事故的可能。”施有毅說,“不如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食。”
對于施有毅的提案,市食藥監局給予了“采納解決”的答復。“目前的問題是,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風險。”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河豚魚試食研究已有十多年,但仍存在一些安全風險:比如河豚魚出現雌雄同體現象,在宰殺過程中不能去除其有毒器官,就可能發生中毒;又如河豚魚繁殖過程中魚種不純,后代發生毒性變異。還有部分餐飲定點單位擅自采購非定點養殖基地產的或野生河豚魚,是不符合規定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