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3年5月13日上午,在南澳的楊梅坑海域,首批人工魚礁被投放入海,這標志著我市“海上植樹造林”人工魚礁建設工程拉開序幕,由此深圳沿海海域逐漸成為了海洋動物繁衍生息的新樂園。
根據當時出臺的《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總體規劃》,我市人工魚礁建設將利用5年時間,投資8000萬元,在南澳半島的楊梅坑、鵝公灣和西沖海域建設多座人工魚礁群。我市還計劃將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建成“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結合每年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投放戀礁型魚類、優質底棲貝類及大型藻類等。對于準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區,限制其開發利用,用于發展海上休閑旅游業,以加快我市漁業結構的調整步伐。而資源、海況和交通條件都比較好的楊梅坑海域此次即成為了首期人工魚礁的試點地。
近年來,市政府持續將營造建設人工魚礁、打造“海底森林”作為我市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沿海的海洋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海洋生物資源得到很大程度恢復。據了解,如今,深圳已成功編制完成了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并在《深圳市海洋功能區劃》中明確劃定了總面積達7.96平方公里的4個人工魚礁區海域。其中,楊梅坑人工魚礁區的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并被確定為“中國南海區人工魚礁生態調控技術示范區”,而全省第一個開放型人工魚礁區——鵝公灣人工魚礁區工程現在也正在加緊建設當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