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病原:牙鲆彈狀病毒
二、癥狀:
病魚體表和鰭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脹;解剖病魚,肌肉出血,腹腔內有腹水,生殖腺淤血,其結締組織充血或出血,嚴重患病魚腎臟壞死。
三、流行情況:
此病首先在日本發現,主要危害牙鲆,從幼魚到成魚均可被感染。發病季節以冬季和早春,水溫10℃時為發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達60% 。人工感染真鯛、黑鯛稚魚有強烈的致病性,對虹鱒也具致病性。我國山東榮成工廠化養殖的牙鲆發現有此病癥。
四、診斷方法:
根據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牙鲆的細菌病也可引起體表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脹和內有腹水的病狀,但本病一般檢測不到病原菌,并且發病的水溫通常在15℃以下,15℃以上時疾病有自然停止的傾向。
五、防治方法
1、預防措施
(1)同淋巴囊腫病(1)、(2)
(2)受精卵每立方米水體用25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含有效碘10%)浸浴15分鐘。
(3)工廠化養殖用水經紫外線或臭氧消毒,也可用含氯消毒劑或二氧化氯(如第3代魚蝦安)消毒(用法、用量按產品說明書)。
2、治療方法
提高養殖水溫至15℃以上,可有效地防止此病的發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