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終于成功了!”看到網兜里拳頭大的海蜇,椒江奮勇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奮勇不禁發出了一聲歡呼:“3年的不間斷試驗總算沒有白費。”
海蜇人工養殖在遼寧、山東、江蘇等地很普遍,但在臺州還未形成規模。去年三門一養殖戶首次在800畝河港成功放養海蜇,走出一條水產養殖海蜇的新路子。今年5月中旬,奮勇合作社在椒江十一塘2萬畝灘涂成功放養海蜇,為灘涂養殖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向。
“大面積放養海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質和環境。”來自遼寧省丹東市水產養殖研究所的康延軍是國內最早從事海蜇放養研究的專家之一。他介紹說,海蜇生長環境要好,水質要清澈無污染,溫度要適宜,鹽度要適中,它碰到藥物、油污、硬物就要死亡,因此成活率很低,回捕率在10%左右。
2008年,奮勇合作社開始嘗試海蜇養殖,海蜇苗是從遼寧運過來的,因為路途遙遠,再加上水質的差異,運回來的海蜇苗成活率很低。“放下去最后什么都沒有,損失了幾千萬元。”陳奮勇說,社員們一合計,高薪請來了專家,在溫嶺辦了一個育苗場,培育適應當地水質的海蜇苗,為大面積放養打下了基礎。
海蜇生長快,周期短,一只海蜇苗50天左右就能長到5公斤到10公斤。“養殖海蜇省工、省本、省料,它以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天然餌料為食,不需要另喂餌料,可以采取圍網養殖和大棚養殖,河港、圍塘和灘涂均可。”康延軍說,“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項目。”
“我們準備陸續放下去4000萬只苗,按照10元每公斤的收購價算,估計產值至少上億元。”陳奮勇說,合作社準備建一個加工廠,形成育苗、養殖、加工一條龍產業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