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工程建設、混濁的海水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日前在北京召開“2010通威科技論壇”論壇中指出:水產養殖發展潛力巨大,未來水產品需求將超過畜禽市場。
同時農業部副部長牛盾稱203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20億,全球對養殖水產品的需求將增加近一倍。但目前全球傳統捕撈漁業已經達到了最高產量,水產養殖將是彌補這一市場缺口的唯一途徑。
但我們想說的是:消息是令人振奮的,愿望是十分美好的,而實現起來卻是困難的。
業界人士都很清楚,中國水產養殖業產量當屬全球最高,為他國所不能企及,我國水產養殖產量或占到全球水產養殖總量的70%以上,為國人自己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民眾提供物美價廉的水產品。然而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水產養殖比例將會悄然發生變化,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房地產業迅速擴展蠶食更多的水產養殖(農業)用地等因素是促成此次變化的主要因素。
最近10年,中國搭上了經濟飛快增長的高速列車, GDP增長一直穩定在8%—10%的速度,但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影響,近年來拉動我國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前進步伐減弱,但中國房地產業如日中天蓬勃發展,每年貢獻的GDP達到30%,成為了GDP穩定增長的最大功臣。
所謂“房地產”——必需要有“地”,才能“產地”。
“地”從何來?很簡單,從水產養殖用地中來,從農業用地中來。水產養殖業是大農業的一部分,水產養殖品必須以土地(池塘、湖泊、水庫)、海域灘涂為依托才可能有產出。然而農業用地是廉價的,所生產出來的效益(GDP)與工業、房地產業相比是有著天淵之別的。各地政府官員存在“重工業、房地產業、輕農業”思想,以及美化自己的政績,最主要是中飽私囊,對土地進行強行征收。盡管國家三申五令保住“十八億畝耕地總線”,但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陽奉陰違、巧取豪奪,官商勾結,不擇手段對土地進行掠奪,農業(水產養殖)用地流失成了當今中國最司空見慣的事情。

遭打砸的對蝦育苗場一角

荒廢的育苗池
下面是一組工業和房地產業蠶食水產用地的數據:
廣東中山板芙鎮今年有4000多畝池塘要被填土(板芙鎮養殖面積1.6萬畝左右,這一下就填了1/4),轉做花木場用地。原因很簡單,因為塘租每年每畝才1000多,而租給花木場租金至少4000元。
為了發展旅游、建立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廣東珠海橫琴已征用1000多畝蠔田,池塘、耕地也征用數千畝。
廣東順德是淡水魚養殖基地,近年來工業用地、房地產用地侵占了淡水養殖塘一半以上的面積,其中杏壇建工業園區征地萬余畝。
廣西欽州為發展工業,低價征收池塘近20000畝。
廣西北海銀灘中區新開發建設,世代靠打魚為生的兩個漁村(白虎頭村、咸田村)數千村民開始面臨搬遷的命運,同一工程,附近的白后殼村、北背嶺村、僑港、大墩海數千畝水產養殖池被征收。
2007年,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公用碼頭在彬定、川江海面工程項目開工,附近38個對蝦育苗場被迫搬遷更甚遭受摧毀多達32個,東風螺養殖場15個,文蛤養殖500多畝遭受毀滅性打擊,當地正是世界聞名的南珠之鄉——300多珍珠養殖戶在海面上養殖的珍珠、育珠貝、中貝、幼貝等大量死亡,其中包括育珠貝5000萬只、中貝1.2億只、幼貝4億只,使“南珠之鄉”真正成為了歷史。
2009年廣東湛江東海島鋼鐵廠項目建設征地,犧牲了4000畝對蝦養殖池,未涉及搬遷的對蝦育苗場、養殖場因水產受到嚴重污染,已無法進行育苗和養殖而不得不另外擇址發展。
海南島,國家對海南地區開發的力度,水產養殖包括育苗種面積以每年以10-20%的面積遞減,全國第二大羅非魚養殖基地的稱號也不復存在。
2008年欽州港港區領導更是無視征地法,派武警400多人,帶著沖鋒槍、手槍和警犬去牙山村粗暴執法,對付不服征地的村民。港區領導采用行政手段,以旱地價5000-7000元/畝、水田12000元/畝的低價收地,然后以市場價格80-100多萬元/畝賣給炒地商、圈地老板和土地期貨儲蓄之徒。
當農民一次次被剝奪他們賴以生存土地時,農民往往得到的只有廉價的補償,若有反抗不但遭到粗暴執法甚至發生流血事件,而結局也只是以失敗告終。被征地的村民們安置補助不到位,生活艱難然而卻無人過問。

通向海里的抽沙管道

抽取海沙形成的高嶺土,高嶺土泥粉污染工程施工范圍數十公里,覆蓋整個港口區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從去年開始,我國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其中尤以“大蒜、綠豆、玉米”等字眼牽動國人的神經,大蒜價格飆升了幾十倍,玉六價格直逼小麥。業內人士稱是因為更多的“熱錢、游資”涌向農產品,出現人為惡意囤積、哄抬價格,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行為。然而,漲價原因并非空穴來風。大量的耕地、水產養殖用地被吞噬、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層出不窮,大家有目共睹。囤積商目前利用這種信息資源進行炒作,使得目前農產品價格存在大量泡沫成份。但如果農業用地侵占行為任由發展下去,更多農民失業、失地,真有一天高價的農產品價格里不再存在泡沫成份,作為民眾只能是付出越來越昂貴的生存成本。
再回過頭來談談漁業方面存在問題。在失去了以水產捕撈或養殖為生的依賴后,很多人不是變成無業游民就是只能外出打工,而由于文化程度低,打工所得有限,往往加劇失漁、失地農民生活貧困程度,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增加。另一方面,正由于水產養殖池塘被征,塘租大幅提價,珠三角地區很多池塘租價達到4000-5000元/畝,其他各地也有不同幅度上漲,工業、房地產開發污染養殖環境、天災人禍,受污染的水源已不適合種苗生產,再一步導致對蝦、羅非魚、金鯧魚、珍珠、文蛤等水產品養殖遭到大規模的病害困擾,使本來利潤空間很少的養殖業風險更大。更有甚者,這些被合法或非合法侵占的漁業用地中,其中不乏數量優質水產養殖池塘、水產育苗場地,失地的漁民往往不會因為土地有多優質而獲得相應物質賠償,或者是得到重新規劃用地轉移從事水產養殖或水產育苗工作,使世代賴以生存的活計能傳遞下去。
因此,這種侵占和征收后果可怕的——漁民得不到足夠生活物資補助,即使是當前的生活也難維持下去,更遑論往后子子孫孫又何依何靠?如果這種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則長期以往,再多的漁業用地再被侵占再被征收。那么,中國還有能力繼續肩負著世界70%的水產養殖產量嗎?可持續發展的水產養殖業又從何談起?

受污染大量死亡的珍珠貝

污濁海水無法進行育苗和養殖
注: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水產門戶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