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月份開始,經銷商、養殖戶、苗場反應羅非魚苗下塘2-5天就開始出現死亡。海南文昌和瓊海一帶羅非魚養殖區最先發現.。3月份后, 廣東羅非魚主要養殖區也陸續出現同樣情況。死亡的癥狀基本上都是爛身、爛尾、魚體發黑、游邊不吃食,少數是大肚子(腸道有腹水)、突眼。早期死亡量不是很大,4月初死亡量基本控制不住了。養殖戶用了很多藥后不但控制不住死亡反而死魚量增加。很多養殖戶的苗死亡量高達50%—70%,直接排塘又重新放苗,有的甚至排塘了3—5次后直言不敢再放苗了。
經過筆者大量一線的走訪和調查, 證實發病的區域都是養殖羅非的大區域。 調查中還發現不論是大苗場還是小苗場都有相同情況,病害基本發生的苗都是吉富魚系列,奧尼目前沒有發現問題。
專家從死亡的羅非魚苗身上發現 “柱狀屈繞桿菌” ,這種細菌容易在水質不好和放養密度大的環境下生長繁殖,主要感染部位是鰓、體表、鰭條,感染后的魚苗會出現爛鰓、潰瘍、爛尾等癥狀。
但為什么在今年出現暴發性魚病而且危害面積大? 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天災
今年天氣非常不穩定,各地溫度,水質都發生變化,魚苗轉運下塘產生應激反應,早苗體質弱, 感染細菌、霉病、寄生蟲等疾病的機會多。
人禍
2009年的鏈球菌病害暴發時,很多專家認為長時間高密度的養殖模式使養殖環境越來越惡劣,早就預測會爆發大規模病害。走訪發病魚塘發現爆發死亡多的地方都是養殖大區域,這些區域養殖時間長、放養密度高、水質和底質差。特別是文昌一帶的大多數都是來自浙江的養戶,養殖周期已經達到3—5年,大部分池塘沒有徹底清過塘。大部分放苗的魚塘氨氮,亞硝酸鹽普遍超高。苗種下塘之后,養殖戶的一般習慣都會殺蟲消毒一次,用的殺蟲消毒藥均是:敵百蟲、高錳酸鉀、二氧化氯等,而這些藥均是刺激性大的藥物,會灼傷魚的鰓絲和粘液以及加重應激。
苗種場
根據對多家苗場的走訪和測試發現培養苗的糖水水氨氮、亞硝酸鹽,PH普遍超標,原因是苗場培育苗種時投喂的是高蛋白鰻魚料,而且清塘習慣用石灰。苗種體質下降時高蛋白會對苗的肝膽造成一定的負擔,使之免疫系統受到影響,機體功能不平衡。苗種在這種情況下篩苗,容易對魚體造成機械損傷,繼發感染水霉病和寄生蟲病,出現這些問題之后如果用藥不當也會造成二次損傷,造成死亡量加大。
養殖戶放苗的誤區
養殖戶放苗前沒有檢測水質習慣!魚苗放下去才發現水有問題已經晚了!魚苗發病后,病急亂投醫,用了幾次藥物都沒有用反而有時會增加死亡量,有很多養殖戶還說寄生蟲不但殺不完還越殺越多,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1、
沒有對癥下藥,養殖戶都不知道死魚的根本原因是,還是像以前一樣按照消毒殺蟲一套處理。
2、
養殖戶用的常規藥物還是,一氧和二氧化氯、二氯和三氯異氰尿酸、敵百蟲等藥物,魚苗本來體質差,這些藥物用下去之后只會又一次對魚體造成傷害,加速魚苗的死亡。
3、
寄生蟲越殺越多是因為:寄生蟲在收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特別是化學藥物的刺激下,會在死亡之前迅速產卵,所以只殺掉了成蟲而蟲卵根本沒有死也殺不死,藥性一過,寄生蟲就更多。
4、
加上今年天氣反反復復,也就直接導致了霉病、寄生蟲、細菌也會反反復復感染,所以用了很多次的藥還是死,用的多死的多。苗種階段用藥不當,還會產生后遺癥!比如畸形,爛鰓病等。
根據發病的情況,我經過大量的一線調查和摸索建議一個治療方案,現在這個方案已經經過試用,得到了好的效果,而且沒有藥物殘留問題,方案如下:
一、苗場
1、
給魚苗內服三黃散,有效防控細菌性疾病,其中的黃芩成分是治療柱狀屈繞桿菌最好的中藥,保肝利膽,增強體質。
2、
堅持外用:霉病套餐(苦參地膚子散)、潑灑姜(生姜、苦參)、纖滅(青蒿末),這些藥物都是中藥無公害、無殘留、無副作用,有效控制霉病、可抗應激誘食、使寄生蟲絕育無法產卵。
3、
天氣不好無法調水,可以給魚苗內服EM菌,充分吸收利用飼料的營養、繁殖益生菌有效改善腸道環境、拉出的糞便不污染水,糞便里面的EM菌成分還可以調節水質。
二、苗塘
1、
苗塘要先改底,下塘時提前2天用聚維酮碘消毒一次,下塘時提前4個小時用潑灑姜和纖滅全池潑灑,下塘之后全池潑灑霉病套餐,第2天再用1次霉病套餐、潑灑姜、纖滅,可以有效防控細菌、霉病、寄生蟲的感染,減少應激。
2、
下塘后要給魚苗連用3天的三黃散和EM菌,迅速增強體質。
3、
魚苗下塘后的第三天用芽孢桿菌+藻種,調節水質、補充藻類、增加營養。
最后建議魚苗場出苗時把培苗塘的水質指標寫在包裝袋上!標注養殖戶必須把自己池塘的水質調節到標準范圍再放苗!可以減少養殖戶的損失,也提供更好的服務!
以上言論發表全是自己的一線調查作出的建議,僅供參考!!!
芳草高級技術員:肖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