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熱帶魚為著名的觀賞魚類,養殖效益較高,市場前景看好。全世界大約有150萬種動物,其中魚類約有2萬余種,分為海水魚和淡水魚兩大類。具有觀賞價值人工能養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海水魚有三四百種,人工能繁殖的卻極少。淡水魚有千余種,人工能繁殖的約數百種!盁釒~”是淡水觀賞魚的俗稱。
人工養殖熱帶魚是20世紀初才開始的一種飼養業。首先出現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人們把野生的“斗魚”養起來觀賞其打斗以取樂。其后西歐用熱帶魚做生物實驗,研究它們的生態、習性及繁殖規律,而后演變成為飼養、繁殖有觀賞價值的熱帶魚的飼養業。在20~30年代出現了商業性的飼養業,很快傳遍全世界。60年代初,國外又開始人工飼養海水觀賞魚的實驗,人工配制海水,德國最為馳名,本世紀70~80年代有所突破,能繁殖出極少量有觀賞價值的珊瑚魚。此后,在美國、日本也有很大的發展。
熱帶魚在30年代初傳入我國,在各大城市出現了熱帶魚飼養業。1932年我國鄧錦輝等人,在廣州白云山黃婆洞發現了“金絲魚”,隨后傳到了歐美,深受熱帶魚愛好者的歡迎,F還稱其為“白云山鄧魚”。我國南方產的金鼓、叉尾斗魚、白兔魚、玻璃拉拉、爬巖鰍,北方產的圓尾斗魚、三翅魚、等很受世界人民歡迎和喜愛。
我國長江產的中華鱘(一類保護動物,禁運)、胭脂魚(二類保護動物)、長薄鰍、華錦七彩魚、桃花魚、春色黃兜魚等,觀賞價值很高。1989年我國魚類學家章之蓉參加了新加坡國際觀賞魚學會。長薄鰍獲得了金獎;胭脂魚獲得銀獎。
我國觀賞魚資源很豐富,還有待于開發。我國熱帶魚養殖業自70年代中期發展迅速,特別是香港、廣州、上海、北京、天津均先后建立起無數個魚店或魚攤。業余愛好者數以萬計,成為重要的家庭副業,因而促進了熱帶魚養殖業的發展。90年代初,海水魚飼養業開始在國內興起。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