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成本成水產品高價原因之一。
進入到8月,斗門產的泰國筍殼魚價格已漲到了83元/斤,比去年同期的36元/斤增加了一倍多,同樣的,如今售價為21元/斤的銀鯧魚也比去年同期的14元/斤增加了不少。記者昨日從斗門區農產品流通協會了解到,今年斗門不論是魚類還是蝦類,銷售價格都較去年有大幅增長,但受自然災害、飼料和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養殖戶的收益增長幅度卻不大。
水產品價格不斷攀升
雖然水產品價格受季節、市場等方面的影響很大,但斗門區農產品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黃錦忠認為,水產品的價格總的來說是在不斷攀升的。
像3斤重的鮮活白蕉海鱸,去年7月的價格為11元/斤,中間雖然有一些價格波動,但到了今年7月就達到了12.5元/斤。這個漲幅看起來并不大,但由于海鱸的畝產量都在萬斤以上,因此,養殖戶單是一口面積在七八畝的魚塘,純收益就可增加約10萬元。
價格漲幅最大的莫過于雜交筍殼魚了,當前的市場價約75元/斤,比去年7月的28元/斤增長了167.9%,其他的像鳙魚、桂花魚、鯪魚等魚類的價格也有相當幅度的增長,即便是最普通的四大家魚平均每斤也增長了約1.5元。此外,南美白對蝦、羅氏蝦、肉蟹等水產品的價格也都漲了不少。
飼養成本高成漲價“推手”
飼料價格居高不下、人工成本增加、塘租增加等是水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斗門農產品流通協會曾做過調查分析,他們發現,如今每斤白蕉海鱸售價增長的1元中,約有0.7元屬于增加了的成本。
“從全局來看,養殖戶還是有錢賺的,但賺的不會比往年多太多。”黃錦忠說。
除了成本原因,自然災害等也是水產品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像筍殼魚價格翻著筋斗上漲的情況,斗門區海洋漁業局副局長朱建洪解釋說,這主要在于去年10月下旬以來的多次寒流所致,當時許多養殖戶來不及給畏寒的筍殼魚魚塘搭起大棚,導致珠三角地區有大量筍殼魚死亡。曾有一位在乾務鎮養殖上千畝筍殼魚的養殖大戶訴苦說,一場寒流就使他減產了三分之二。
望減少流通環節成本
水產品出塘價已一漲再漲,再經過中間的流通等環節,最終擺到市民餐桌上時價格又高出許多。
“飼料價格我們控制不了,人工工資我們也只能隨行就市,但在全市的層面來看,還是有給養殖戶減負的可能的。”斗門農產品流通協會一位負責人說,比如減免鮮活水產運輸車輛的路橋費就可以使市場上水產品價格有所降低。
據了解,減免鮮活水產運輸車路橋費并非沒有先例,如2001年至2003年,我市對水產流通大戶購置水產運輸車輛補貼了264萬元,2002至2007年間,我市對水產運輸車的路橋隧道費實行全面減免的政策,從2008年起,減免20%的路橋費,而到了今年,則沒有任何減免了。
據介紹,斗門目前水產養殖面積有19萬畝,產值28億元,占到全區農業總產值的80%。去年,全市在斗門區農產品流通協會登記的水產運輸車有824輛,按每輛車每年免收3000元的路橋費來計,就可以省下約250萬元,這使得水產品流通環節減少成本,最終受惠的是消費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行情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