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鲴魚是鲴亞科魚類的總稱,在我國有4屬10余種。目前在江河湖泊水庫中天然繁殖和生長的鲴魚主要有銀鲴(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細鱗斜頒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黃尾鲴(Xenocypris davidi )和圓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4種。其共同的特點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機碎屑和附生藻類。
鲴魚的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鲴魚的個體大小屬中等,體型稍側扁。頭小,呈錐形?谛,呈下位或亞前位,有一橫裂。下頜平橫,呈鏟狀,角質邊緣較鋒利。背據有硬刺。臀鰭具8—12根分枝鰭條,肛門緊靠臀鰭,下咽齒1—3行。4種鲴魚的主要區別是:
、巽y鲴下頷角質邊緣不甚發達,肛門前的腹棱不完全或無,鰓耙數38—45;側線鱗在仍個以下;咽喉齒3行;背部及體側上部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鰓蓋膜后緣有明顯的桔黃色斑塊,背婿和尾鰭灰色,其它各鰭呈淡黃色。
、邳S尾鲴個體比銀鲴大,鰓耙數47—51;側線鱗在63個以上,尾鰭桔黃色。
③細鱗斜頷鲴下頷角質邊緣比較發達,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明顯的腹棱,腹棱完全。側線鱗71—84。咽喉齒3行。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鰭淺灰色,尾鰭桔黃色,其它各鰭淺黃色。
④圓吻鲴吻部圓鈍而突出,下頷角質邊緣發達。無腹棱。側線鱗70—80。咽喉齒2行。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它各鰭黃白色。
2.生活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銀鲴和黃尾蛔多棲息于江河的中上游水段,細鱗斜頜鲴棲息于下游,圓吻鲴常棲息于上游。冬季在深潭越冬,繁殖季節上溯至流水淺灘產卵繁殖。
3.食性 仔魚階段以浮游生物為食。體長超過4cm轉為以附著藻類、水生植物的枝葉和有機碎屑為主要食物。在池塘養殖條件下,該魚常棲息于水體下層,刮取有機碎屑、污泥雜質及水表面殘渣泡沫中的裸藻等,起著“清潔夫”的作用。也可攝食人工飼料。
4.生長 4種鲴魚相比較,圓吻鲴和細鱗斜頷鲴個體較大,常見個體重300—500g,最大個體可達1000—2000g;黃尾鲴個體中等,常見個體重200—300 g;銀鲴個體較小,常見個體重80—100g !
5.繁殖習性 鮑魚2齡即可達性成熟。繁殖季節為3月下旬—7月,其中4—5月為繁殖盛期。在繁殖期,雄魚頭部、鰓蓋、鰭條上有珠星,體表粗糙,輕壓腹部有精液從泄殖孔流出;雌魚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體表光滑。絕對懷卵量:銀鲴為11萬—16萬粒/層,黃尾鲴為12萬—17萬粒/層,細鱗斜頜鰓為13萬~14萬粒/尾,圓吻鲴為20萬—30萬粒/尾,均屬一年分批產卵類型。鮑魚的受精卵多具粘性,但銀鲴的受精卵粘性較弱。在23—25℃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以銀鲴為最快(約25—26h孵化出膜),細鱗斜頷鲴和黃尾鲴次之(約37h出膜),圓吻鲴最慢(約50 h出膜)。
收集:秦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