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甲魚養殖基本上是高密度高產出的集約化養殖,池塘載魚量大,水環境比較差,池塘水體中的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的相關疾病也經常出現,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氨氮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如何降低氨氮在水中的含量。 一、氨氮的主要來源 1、含氮有機物分解產生氨態氮。在甲魚池塘中,投喂的甲魚配合飼料、冰鮮魚、螺肉等飼料的殘渣以及死亡的甲魚和其它野雜魚的尸體都可以分解產生氨氮。 2、水中缺氧時,含氮有機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而產生氨態氮。反硝化作用的重要條件是厭氧環境,當甲魚池水體呈富營養化時,水中溶氧很低,溫度又比較高時,反硝化微生物如梭狀芽孢桿菌等會將水中的硝酸還原為亞硝酸和氨。 3、甲魚、搭養的其它魚類以及野雜魚的代謝產物一般以非離子氨的形式排出,從而引起水體中氨態氮的上升。 二、氨氮的危害 在集約化養殖的甲魚池塘中,如果不能及時換水,日常管理稍有疏忽,極易造成水中溶解氧過低而氨氮過高,從而影響甲魚的生長,甚至生病死亡。這主要是由于甲魚除行肺呼吸外,在水中仍利用其富有毛細血管的口咽粘膜、腹甲皮層和泄殖腔的內壁與水體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當水體中甲魚和其它水生動物排泄物、殘餌以及有機碎屑的不斷氧化分解,致使氨的含量增加,并且pH值又比較高時,離子銨向非離子氨的方向轉化率高,非離子氨成倍增加,于是氨被亞硝化細菌氧化成亞硝酸,此時硝化細菌由于氨的急劇增多而受到抑制,使亞硝酸不能被進一步氧化成硝酸,從而導致亞硝酸鹽的大量積累。而亞硝酸鹽是強氧化劑,被甲魚吸收后進入血液使血紅蛋白中的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導致低氧血癥,使各組織缺氧,各臟器逐漸發生病變、壞死而引起甲魚大批量死亡。 經過幾年來的甲魚養殖,筆者發現甲魚對氨氮的耐受力要求是小于0?4毫克/升,當水中氨氮大于0?6毫克/升時,若不及時采取措施,甲魚則會逐漸出現腐皮、穿孔,進而發展為白底板、水腫、氣腫等病而引起大規模的爆發性死亡。2000年7月廣州市番禺一個體甲魚養殖場就出現了此種情況,開始每天死亡幾十只,后來發展到每天幾百只,待其拿來病甲魚和水樣給筆者診治時,這個塘已累計死亡甲魚4000―5000只,經測水樣,氨氮達到1?5毫克/升,亞硝酸鹽0?3毫克/升。當然,甲魚的生病死亡有其復雜原因,但不能不說池塘水質中氨氮過高是甲魚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 三、有效降低氨氮的對策 1、每次干塘后,往池底潑灑復合光合細菌和活性酵素等生物制劑,并用耙子耙松底泥,然后加水到10厘米,使底泥中的有機廢物被充分吸收和轉化。 2、飼料行水上投喂,飼料團沾一點點水,并用3―5個釘固定住,防止被甲魚推落水中,并且投喂的飼料應嚴格控制在2―3個小時內吃完。每天堅持觀察甲魚攝食情況并做好記錄,及時增減飼料量,盡可能地把剩料以及散失的飼料控制在最低限度。 3、當夏季來臨溫度偏高時,在池塘的進水口處或食臺旁用竹固定水葫蘆或水浮蓮等水生漂浮植物,但數量不能太多,當生長過密或有死亡植株時要及時撈出,使其保持一定數量,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同時又可以為甲魚提供陰涼避暑的場所,達到局部降溫的目的。 4、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水源水質不良的狀況,筆者提倡使用足夠面積的沉淀池,水體經沉淀消毒處理后再進入甲魚池。并且池塘要定期沖水、換水,保證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以利于甲魚正常呼吸和加速含氮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5、在池塘中搭養鳙魚、鰱魚、本地塘虱等魚類,充分利用水中散失的甲魚飼料和其它有機物質,從而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并且又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6、及時清理池塘中的病死甲魚以及其它魚類的尸體,池塘下風口處漂浮的死亡藻類等有機碎屑也要及時清除。 7、使用的飼料板既能使甲魚正常攝食,又不致于飼料被輕易推入水中。 8、定期用底保凈等物理吸附劑(20ppm)潑灑池周邊和投餌區,降解水中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增加溶解氧含量,穩定水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