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西平樂縣大發瑤族鄉以“黨組織服務年”、爭先創優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設立黨校水上課堂,延長了培訓鏈,提高了庫區移民的漁業養殖技術,促進了庫區漁業又好又快發展。目前,該鄉累計投資300多萬元,建成投飼網箱近20個,庫汊圍欄養殖近100畝,實現年商品魚20多萬公斤,產值近200萬元。
桂江巴江口水電站工程蓄水后,桂江庫區形成了兩億多畝的巨大湖面。鄉黨委、政府把鄉域內轄區分為3個養殖區域,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以經濟能人帶動廣大移民發展庫區水產養殖。
為解決移民的養魚技術問題,該鄉分別在大發水運公司、大發水產養殖合作社和大發平安客運公司設立黨校水上課堂,建立了可容納30-50人的黨校培訓基地,并充分利用漁業養殖基地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多渠道解決黨校水上分校培訓資金。水上分校培訓內容主要有漁業養殖技術培訓、漁船駕駛技術培訓、政策法規培訓等。
據統計,自去年6月以來,黨校水上課堂共舉辦集中培訓8期,培訓庫區移民漁業養殖大戶272人次,舉辦現場培訓16期,培訓移民337人次。庫區移民鄭發林在水上課堂學到養魚技術后,用自己多年積蓄加上10多萬元的移民補償費,大膽投資經營3只網箱,投放魚苗10萬尾,第一批魚產品共1萬多公斤,全部外銷梧州、柳州等城市,獲得了網箱養魚的“第一桶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