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常規養殖魚類主要包括:草魚、青魚、鰱、鳙、鯉、羅非魚、鯪、鱸魚等魚類。常規養殖魚類的養殖仍成為內陸地區水產養殖的主流,成熟的養殖技術是漁民增收的重要保證。本人經過多年的養殖實踐,現將常規養殖魚類的健康養殖技術要點總結以下,以供參考。
1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1清塘
池塘最好每年干池1次,干池后挖去過多的淤泥,宜保留底泥20cm左右,盡量把魚塘改造成能儲水1.5~2.5m的深水塘,干池后,使用生石灰100~150kg/667m2發漿全池均勻潑灑進行徹底消毒。
1.2底質改良
對沒有條件干池的池塘,可以首先使用“底質凈”改良池塘的底質,降低池塘的有毒物,然后1m水深用含量≥90%的強氯精1.5kg/667m2進行徹底的水體消毒,殺滅水體中的病原微生物。
1.3進水
干池消毒的池塘在消毒4d后可以進水,進水時盡量采用尼龍網過濾,防止有害生物帶入養殖池塘。如果采用帶水清塘,可以根據水的深淺和水質情況適當增減池水。
1.4培育水質
魚塘注水后要用發醇過的糞便進行水質培育,在天氣正常的條件下,需10~14d后才能放苗,即待塘水變綠后,透明度在30~40cm之間,試水后方可放苗。
2苗種的放養
2.1魚種
苗種規格整齊、健康活潑、頂水能力強、體表和鰓部無明顯的寄生蟲寄生現象。不要向有暴發性流行病發生過的地區購買苗種。
2.2放養量
科學搭配養殖魚類的品種和合理的放養密度是提高養殖效益和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飼料養殖已成為養殖的主流,應該盡量采取80:20的放養模式,即攝食顆粒飼料的養殖魚類占80%的產量,20%的“服務性魚類”,如濾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各種混養魚類的放養量可參照以下公式來計算:
N(放養尾數)=W1(收獲時期望的魚的總產量)
W(收獲時預期的魚的平均體重)
要根據養殖池塘的條件來決定具體的套養方式,養殖魚類的搭配要合理。
2.3苗種的消毒、放養
苗種下塘前要對其進行“藥浴”,草魚苗最好打疫苗,以防止和減少“四大病”的發生。具體藥浴時,可使用3%的NaCl溶液或10%的K2MnO4溶液進行浸洗10~15min,配制藥液時不要使用金屬容器,藥水應該現配現用。浸泡的時間要靈活掌握,先進行小批量實驗,浸泡后不要將魚苗帶藥液一同倒入池塘中,而是直接撈取魚苗放養,以免將在藥物浸泡過程中脫落而尚未死亡的病原體放入養殖水體中。
放養時為了提高苗種成活率,防止應激性刺激,要求池塘水溫與苗種所處的水體的水溫基本達到一致后才能將苗種放入池塘中。
3日常管理
3.1巡塘
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1次,觀察養殖魚體的活動,攝食情況及養殖設施是否完好,隨時除草去污,保持池塘的環境衛生,及時消除病害。
3.2水質調節
調節好池塘的水質,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mm之間,透明度小于20cm時,水質太肥,此時可換1/3左右的池水或用生石灰10~15kg/667m3發漿全池潑灑;透明度大于40cm時水太瘦,此時可施用經過發酵的糞便100~200kg/667m2或氮磷肥2.0kg/667m2。當水溫升高時,施肥的次數可多一些,水溫低時則適當減少一些,雨天或悶熱天應少施或不施肥,采用80:20的養殖模式的一般不用施肥。
3.3投喂
飼料的投喂,80:20的養魚模式是以投喂全價顆粒配合飼料為主,選擇飼料時要選擇知名度高、信譽好,質量穩定的大企業大廠家生產的飼料,不投喂過期變質或已被污染過的飼料或食物。投料要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喂,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左右,分早晚兩次投喂,要掌握在飽食量70%~80%,即大部分魚體不再爭食為止,投喂10min后檢查有無剩料。具體投喂量要視水溫、溶解氧、魚體大小和攝食情況靈活掌握。
3.4增氧
為了防止魚浮頭和泛塘,池塘水面超過2000m2時要配置增氧機,3000~4000m2水面配置1臺3kW左右的增氧機。平時早、晚各開機2h,預測可能有缺氧現象發生或實際缺氧與泛塘發生時,開動增氧機同時向池塘充注新水,沒有水源充注時可同時向池塘施用增氧劑,以便迅速提高水體的溶解氧達到解救的目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