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茂名電白水東灣500養殖戶即將“被搬遷”,原來每年上億產值可能從此不再
□陸源污染與養殖污染誰是真兇爭執不下,養殖戶不愿背污染“罪名”大聲叫冤
○海灣和河口由于具有天然屏障的功能,因此既是魚類繁衍生存的重要場所,又是人類開發強度最大的海域。受人類開發力度的加大和海洋污染的加重,各大海灣及河口開始出現生態惡化的現象
○大亞灣海域的魚類原來大概有400多種,目前魚類種數雖保持不變,魚類的生存范圍卻銳減,這與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核電和工業,由此造成近海水溫上升的“熱污染”無不關系
○所謂“條條江河通大海”,80%—90%的污染都從陸路過來,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水都不達標,甚至排污廠排出的水都不達標。此外,養殖密度過大造成的污染也開始日益嚴重
在湛藍的水天交接處,一條長達幾公里長的海上網箱隨著波浪起伏,用浮筒固定的網箱內魚兒跳躍,浮筒的夾板旁還豎著路燈,甚至海上木板房內還有近一米高的大狼狗看門。十多年以來,茂名市電白縣水東灣的幾百名養殖戶在海上勾勒出一道獨特的景觀。
不知從哪年起,水東灣的水開始帶有濃濃的惡臭味,特別是在靠近東湖的紅樹林一帶,渾濁的海水夾雜著塑料袋、玻璃瓶、破衣服等海上垃圾,一條原本風景如畫的紅樹林帶,成為當地居民惟恐避之不及的“垃圾箱”。
當聽說今年內,網箱養殖可能由于污染問題而面臨“拆遷”的命運時,岳小峰頭搖得像撥郎鼓,“那怎么行!污染主要是由工業和生活污水造成的,為什么要養殖戶搬走?”在岳小峰看來,水東灣污染的“罪名”讓養殖戶來背實在有些冤枉。
岳小峰是一家大型水產養殖的老板,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水東灣靠網箱養水產為生,現在網箱已達300多個,年產殖達五六百萬元。目前,電白縣像岳小峰這樣的近海水產養殖戶已有500余戶,每年帶動地方產值上億元,水產品除滿足茂名市場外,還遠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
但海上污染如同一個“魔咒”侵蝕著廣東的各個海域,水東灣也在演繹著生態變遷。當地有關部門意欲通過海上養殖“拆遷”的方式,將近海養殖搬至深海養殖,來重獲水東灣的純凈,人們對污染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來自陸源污染還是海上養殖的討論逐漸升溫。
茂名海上養殖“拆遷”引發爭議
近海養殖加上魚苗,每個網箱的成本在6000元左右,如果真要搬到深海養殖,每個網箱成本將達到38萬—40萬元,一下子增長六七倍,誰吃得消呀。
據了解,2009年,茂名水產養殖總面積達55萬畝,養殖產量61萬噸,其中海水養殖面積接近一半,達24萬畝;產量40萬噸,約占總產量的2/3。海水養殖以海上網箱養魚為主,并且集中在水東灣和博賀灣等風浪較小的海區。
根據茂名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的數據,水東灣共有網箱養殖戶500多戶,共計1.5萬個網箱,圍墾養殖421公頃,圍網養殖147公頃。由于電白縣人口密集,陸源污染嚴重,加上海灣內風浪小,水體交換能力差。基于這些原因,當地政府部門意欲近期對水東灣的水產養殖進行“全面清理”。
海上養殖“拆遷”,意味著500多個養殖戶的網箱要搬到距離海岸更遠的地方去養殖,高額的搬遷成本、不確定的養殖環境,這幾乎是每個養殖戶都不愿看到的情景。
“目前近海養殖加上魚苗每個網箱成本在6000元左右,如果真要搬到深海養殖,每個網箱成本將達到38萬至40萬元之間,一下增長六七倍,誰吃得消呀”,岳小峰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養殖戶,與岳小峰的反應一樣,被訪的水產養殖戶表示,他們在水東灣弄十幾個網箱,一般可以養活一家老少,如果搬遷到深海處養殖,他們無力承受驟然上升的成本,家庭的經濟來源將徹底斷了著落,這讓他們憂心忡忡。
岳小峰表示,其實與其他許多沿海養殖區域的水質比起來,茂名水東灣的水質狀況“只會好不會差”,但其他養殖區并沒有聽說要養殖戶“拆遷”的消息。未來水東灣一旦真的“全面清理”,當地500多水產養殖戶的出路在哪里,岳小峰表示悲觀。
據了解,廣東近海養殖場相對多的地方有:粵西的湛江、茂名、江門一帶,粵東的汕尾、汕頭、潮州一帶,以及粵閩交界的臺灣淺灘一帶,而隨著海洋污染的加深,珠江口一帶已經開始“荒漠化”了。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廣東深水網箱養殖尚在試驗階段,但大面積推廣還未完全推行,這讓岳小峰心底還保留著一些希望。
陸源排污與養殖污染:孰輕孰重?
水東灣周邊雖然建有大量的生活污水處理廠,但由于新建生活污水處理廠有財政補貼,但使用時并沒有補貼,因此,當地居民“愿建不愿用”,周邊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徑直排入海灣
與茂名水東灣一樣,目前廣東許多沿港城市的近海養殖業都可能面臨著由近海向深海搬遷的問題。陸地排污與養殖本身造成的污染,到底孰輕孰重?民間人士與地方政府部門說法莫衷一是。
茂名海洋與漁業部門的一位姓張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工業排污造成的重金屬與無機物污染不同,養殖本身由于要投放大量的飼料并沉入海底,加上魚蝦類排放的糞便,造成有機物的污染容易導致海水“富營養化”。
海水“富營養化”導致魚蝦發病率高。自2007年以來,幾乎每年3—4月份就發生一次刺激隱核蟲。ㄋ追Q“小瓜蟲病”),網箱內魚蝦大片大片死亡,養殖戶損失嚴重者逾100萬元,甚至導致一些養殖戶破產。
上述姓張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頻頻發生的“小瓜蟲病”,他們也曾請中山大學的專家前來“診斷”,專家排除了重金屬與無機物污染導致魚蝦死亡的可能。此外,2009年水東灣養殖區的監測結果表明,養殖區的水質為“及格”,但水體屬于富營養型,水質污染因為糞大腸菌群和活性磷酸鹽,沉積物質的主要污染則為糞大腸菌群和石油類。
面對這一狀況,姓張的工作人員表示,“最理想的養殖還是深水網箱養殖,珠海、廈門也進行了類似由近海到深海的搬遷,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與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的說法不同,岳小峰認為,和工業及生活污水造成的影響相比,養殖本身造成的污染只能說是“微乎其微”。其中,單是電白縣周邊的生活污水排入海內就十分驚人,更不用說工業區和開發區內存在大量化工企業的排污。
根據2009年茂名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9年納入監測的排污口有7個,全年污水入海量達605萬噸,排入電白森高和電白海淀的污水便占排放總量的1/3。此外,2009年納入監測的污染物入海量為1395噸,盡管污染物入海量比2008年有小幅減少,但懸浮物和總磷所占比例都有所增加。
另據茂名一個不愿具名的居民透露,水東灣周邊雖然建有大量的生活污水處理廠,但由于新建生活污水處理廠有財政補貼,但使用時并沒有補貼,因此,當地居民“愿建不愿用”,周邊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徑直排入海灣,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
廣東海洋污染開始殃及“池魚”
海洋污染正從珠三角開始向東西兩翼擴張。珠江口已經再也找不到對蝦,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白海豚死亡趨多,
事實上,茂名的近海污染僅僅是全省海洋污染的一個縮影。根據2009年全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近岸海域中度污染以上的海域面積比例比上年增加了16.3%,珠江口等近岸水域開始逐步“淪陷”。目前,海洋污染正從珠三角開始向東西兩翼擴張。
以前,珠江口屬于魚類繁多的生態區,比如珠江口的對蝦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還大量存活,但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則明顯衰退,后來隨著污染的加重,珠江口已經再也找不到對蝦。
1999年10月成立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于200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也存在不樂觀的情形。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保護區共發現2頭白海豚死亡,2007年發現7頭白海豚死亡,2008年也發現5頭白海豚死亡。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李輝權表示,海灣和河口由于具有天然屏障的功能,因此既是魚類繁衍生存的重要場所,又是人類開發強度最大的海域,種植、養殖、港口,以及一些工業區的建設等,無一不依托海灣和河口而興建起來。
受人類開發力度的加大和海洋污染的加重,各大海灣及河口開始出現生態惡化的現象。以前珠江口一平方公里的魚類資源保有量大概為1000公斤,目前只有200—600公斤。2006年,李輝權在珠江口的一次調研中,本想網一些魚看看生存狀況如何,但一網撒下去,拖起來一看“發現沒有一條魚,全是垃圾袋”,這讓李輝權猶為難忘。
大亞灣海域的魚類原來大概有400多種,目前魚類種數雖保持不變,魚類的生存范圍卻銳減,這與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核電和工業,由此造成近海水溫上升的“熱污染”無不關系。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管理處處長劉思遠表示,所謂“條條江河通大海”,80%—90%的污染都從陸路過來,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水都不達標,甚至排污廠排出的水都不達標。此外,養殖密度過大造成的污染也開始日益嚴重。
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是陸源污染還是養殖本身造成一定的海水“富營養化”,海洋污染正讓生態環境受到挑戰卻是不爭的事實。當人們因為追逐眼前的經濟利益而犧牲海洋生態時,將來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近海的“池魚”,更有可能的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居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