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泥鰍苗一般在春分前后投放,剛買的泥鰍苗身體纖弱,入池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較大損失,甚至“全軍覆沒”。因此,在泥鰍苗入池時,一定要注意以下要點:
1.密網拉塘清害。泥鰍苗在入池前一天要用密眼網拉幾次空塘。一方面使堆積在池底的剩余清塘藥物充分溶解,以防毒害鰍苗;另一方面進一步清除敵害,如果發現敵害可用0.5克/立方米濃度的敵百蟲全池潑灑進行殺滅。
2.試驗清塘效果。在泥鰍苗入池前一定要檢查清塘的藥物毒力是否消失,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適。首先取半桶水,因有時表層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層的毒力仍然很強,將泥鰍苗放入水中觀察8~10個小時,看是否正常,以確定泥鰍苗能否入池。其次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情況判斷水的肥度,如發現池水過肥,可加注清水調劑;池水的肥度不夠,應立即補施少量化肥或發過酵的糞或增投人工餌料。
3.做好緩苗處理。泥鰍苗入池時要求池水溫度不能低于運魚水溫3℃。如果水溫相差過大,就應先逐漸調整溫差,泥鰍苗適應后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的泥鰍苗,在入池前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好的水箱內,10~20分鐘后再將泥鰍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箱內,借此調節水溫差和泥鰍苗對袋內氣壓改變的適應,稱為“緩苗”。如果開袋時發現泥鰍苗呈仰臥狀態,這是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只要經過緩苗,放入清水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如果將泥鰍苗從袋中直接傾入池內,即使在放養時肉眼觀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會發生死亡,即運輸后死亡。因此緩苗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另外,泥鰍苗入池前應進行藥物消毒。可用1%的小蘇打水浸洗20~30分鐘。
4.堅持飽食下塘。鰍苗飼養的生產實踐證明,鰍苗入池前喂1~2次熟蛋黃或飼料酵母,如能撈取輪蟲投喂更理想,其成活率或成長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顯提高。鰍苗運到后,先用網箱喂餌,再重新過數入池。在網箱內取苗時,上風頭的鰍苗一般體質較強,個體較大,下風頭的鰍苗體質較差,個體較小,這樣就可將個體大小不同、體質強弱有別的鰍苗基本分開。
5.深水貼面放苗。據試驗,鰍苗從30厘米高處倒入水中,只損傷5%~10%;距水面60厘米高時,魚苗損傷率可達20%~30%。因此,鰍苗下塘時要選擇深水處,緊貼水面慢慢放苗,如發現鰍苗密集成團,要用水滴輕輕潑灑,使其散開游入池中。遇到起風天氣,要在上風頭深水處入池,以免鰍苗被風吹到池坡或壓到池底而造成傷亡。
6.放養規格一致。同一池塘應放養規格一致的同種鰍苗。盡量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吃小魚及出池規格不齊的情況。規格不一致的鰍苗放養在一起,大鰍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鰍苗,兩極分化就更加明顯。另外,鰍苗下塘的時間選擇無風晴天的上午。避免風天、雨天或夜間入池。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