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工繁殖難題 重慶梁平農民建成泥鰍繁育基地
發布時間:2010/8/22 8:26:57 來源:重慶視窗 編輯:吳佩佩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屈仁超(右一)和妻子唐曉玲在給泥鰍喂食

梁平縣明達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秦序曉(右一)經常到基地指導
“仁超這娃娃有本事,靠自學養殖成功泥鰍,還育出了泥鰍苗,真了不起。”近段時間,只要走進重慶市梁平縣明達鎮紅八村3組,總會聽到村民們豎起大拇指稱贊本村一個叫屈仁超的農民。
原來,通過艱辛摸索,屈仁超攻克了泥鰍人工繁殖難題,不但成功繁育出40余萬尾泥鰍苗,成為當地成功繁育泥鰍第一人,還建成了全縣首個泥鰍繁育基地,開辟了梁平人工規模繁育泥鰍先河。
自費學習掌握技術
昨日,在明達鎮紅八村的稻鰍工程養殖基地,屈仁超和妻子唐曉玲正在池邊查看泥鰍生長情況。
“看,這是今年5月人工繁育的泥鰍苗,現在長到一兩多重了。”屈仁超欣喜地說。
屈仁超是明達鎮有名的養豬大戶,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養豬,家里每年出欄生豬都在100頭以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泥鰍很賺錢,市場前景廣闊,便萌生了養殖泥鰍的想法。
剛開始,他試著收購野生泥鰍苗喂養,但野生泥鰍苗太少,喂養量有限,形成不了氣候。于是,屈仁超決定自己繁育泥鰍,建養殖基地。
“養豬我是內行,養泥鰍卻是十足的外行。”屈仁超說,剛開始“改行”時,他“兩眼一抹黑”,“幸虧鎮里和村里的干部給我鼓勵,我們才請教專家,到處取經。”
今年3月至4月,屈仁超、唐曉玲夫婦多次到云南玉溪、四川內江等地實地學習泥鰍人工繁育技術,還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等方式豐富知識。其間,夫婦倆購回泥鰍種苗進行試繁育,可接連幾次都失敗了。然而,屈仁超并沒灰心,又自費到我市銅梁、墊江等地邊學習邊總結,終于找到失敗原因,系統掌握了全部泥鰍繁育技術。
5月初,屈仁超引進種鰍精心繁育,40多萬尾泥鰍苗終于破膜而出。
建基地帶動農民增收
泥鰍繁育成功后,屈仁超信心倍增。隨后,他投資10多萬元開挖了6個泥鰍培育池,建成養殖面積達130平方米的泥鰍繁育基地。
屈仁超說,他進行人工繁殖的主要品種是真泥鰍和大鱗副泥鰍,這兩種泥鰍都是近年來專家選育出的優良品種,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耐氧性好,個體大,肉質鮮美可口,而且經過養殖實踐,他的泥鰍苗健壯,適應環境能力強,存活率高。
恰好此時,鎮里找準農民增收與漁業發展的結合點,大力實施“稻鰍雙千工程”發展稻鰍養殖,以此促進農民增收。屈仁超便主動向農民提供泥鰍苗,滿足養殖戶的需求。
由于不少農民是第一次養殖泥鰍,沒有多少養殖經驗,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屈仁超不但在購買之外免費提供一定數量的泥鰍苗,還親自去現場指導。平時,只要農民有需要,他都會為養殖戶提供服務。他說,泥鰍養殖的關鍵是育好苗,尤其體長3公分以前是關鍵,3公分以后的管理就很簡單,“和養魚一樣。”
目前,明達鎮泥鰍養殖規模已達到600余畝,其中10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3戶。而屈仁超正計劃擴大自己的繁育基地,力爭養殖面積達到上百畝。
“我要以基地為輻射,帶動周邊村民搞好泥鰍養殖,加大苗種供應和技術指導力度,以擴大養殖規模,將小泥鰍做成大產業,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屈仁超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