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溫州三市區和瑞安、洞頭、平陽、蒼南,以及珊溪水庫所在地文成縣500多萬人口的飲用水源,均賴珊溪水庫,其水質之好幾近礦泉水。
今年5月份,局部庫區出現藍藻異常。隨后,藍藻很快被控制。日前的監測表明,文成縣境內的飛云江、泗溪、玉泉溪等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溫州人飲水未受影響。
投放鰱魚吃水藻
在珊溪水庫碼頭有家小賣部,老板是一位姓朱的阿姨。8月21日周末,太陽曬得人晃眼。
朱阿姨懶懶地坐在店里,時而起身去收拾東西。以往喧鬧的賣魚場面不見了,冷清得讓人發慌。幾條小船停在碼頭,一看即知好久沒動過了。
沒有了漁民,她的生意好不起來。
小賣部旁邊是一家賣當地特產的小店。老板大概五十來歲,自己曬了魚干賣。我們去的時候,他正在將大魚小魚分門別類分裝,每袋一斤,25元。
老板說,鰱魚老早沒有了,現在只能捕到胖頭魚。以前七八斤到十幾斤重的魚很常見,偶爾還能捕到上百斤重的。
胖頭魚,學名鳙魚。和鰱魚一樣,都屬于食藻的魚種。水庫中的大魚多在水底,一般捕撈不到。鰱魚和鳙魚要在水面上食用藻類,所以最容易被人類捕撈。前些年,林師傅在水面上就可以看到大魚,現在則只能看到清水。
由于豐富的水資源,珊溪水庫未建之前,兩岸的農民大多以打撈捕魚為生。建成水庫后,珊溪管理局以200萬元一年的費用將捕撈權承包給一些私人。
從2008年開始,大魚開始減少了。本地人、外地人,合法的、偷捕的,一骨腦從水庫里攫取資源。2010年是承包到期的年份。以前,考慮到下年還要捕撈,這些老板們還留些魚種,以免下年欠收。但今年,這些老板們開始“竭澤而漁”,無論大小,只要能撈上來的魚類,全部打撈。
在珊溪水庫,以前每天可以捕撈一萬斤魚,總共捕撈了將近50萬斤。今年4月份以來,每天只能捕到幾千斤,到最后一天,只有300斤。
在幾乎所有的水體中,都生長著藍藻,“除了開水中”。但藍藻成災,卻需要幾個條件。比如水體的富營養化、適宜的水溫導致藍藻生長加速,以及藍藻的天敵減少等。
今年五月份,氣溫保持在藍藻最適宜的20℃~25℃,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尤其是生物鏈的破壞,出現了藍藻。
此后,溫州市采取措施,一方面向水庫投放1斤重以上的魚苗,以盡量恢復生態平衡。另一方面調整管理方式,將水庫的管理權向泰順和文成兩個水庫所在縣移交,停止捕撈權承包。
主動干預 恢復生態
珊溪水庫位于飛云江干流中游河段,上游泰順縣,中游文成縣,再往下就是出海口。具有供水、發電、灌溉、防洪等綜合效益。
根據資料,珊溪水庫壩址控制流域面積l52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47%。壩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8.6億立方米,總庫容l8.04億立方米。
也就是說,珊溪水庫每年的徑流量幾乎全部被攔截入庫,不再向下游流域供水。在庫里,每年也只有一次全部換水的可能。實際上,現在每年也只有15.7億立方米水入庫。
而水庫每年要向溫州市提供13.4億立方米清水,供溫瑞平原及飛云江以南沿海地區的平陽、龍港鎮等地區的280萬人飲水。
聊可欣慰的是,除文成縣直接在珊溪大壩取水外,其他溫州縣市均在珊溪水庫下游的趙山渡水庫取水。趙山渡水庫的水源來自珊溪水庫的深層水,恒溫4℃,且每天都在更新交換一次水。因此,雖然上游的珊溪水庫出現了藍藻,但溫州人的飲用水仍然是安全的。
在這樣的一個近似靜止的水體中,一旦生物鏈被破壞,可以想見其危害之烈。
被破壞的生態鏈恢復需要一個過程,不是現在投放魚苗,馬上就能生效。魚太多了沒有藻吃;藻太多了,雖然有魚吃,但消化進程太短,魚拉出來的還是活的藻,起不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最好是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而不是一捕一放,時多時少。”珊溪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胡春林說。
實際上,人類本身的生產活動也會造成生態失衡,如藍藻容易爆發的五六月份和10月份,都是農田翻耕季,田里的肥料沖到水里,給藍藻提供了營養。
珊溪水庫上游的幾十條支流中,沒有人類居住的小支流、河汊里也生藍藻,說明生態失衡是整個流域的問題。
“現在不允許網箱養魚、不許投料、不發包捕撈權,再過幾年,必會形成生態平衡。”胡春林說。
主動的文成人 不能捕魚了,漁民們怎么辦?
在文成縣巨嶼鎮飛云江北岸,50幢新建的移民安置房整齊排列,這就是方前村省級重點安置小區。現在,3000多名下山村民已經在小區有了自己的新家,其中2200多人來自云湖鄉的5個行政村。
幾年前,云湖鄉上坪村村民徐小琴還住在山上土木結構的舊房子里,夫妻倆靠打魚過日子。
2007年方前安置小區建成后,吸納了近4000多的邊遠山村和云湖鄉人口,為解決這些移民的就業生活問題,巨嶼鎮里安排了1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幫扶來料加工產業發展。目前,方前村已經引入了4家來料加工廠,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了400多個工作崗位。同時,巨嶼鎮鼓勵在方前安置小區內大力創辦來料加工點,對經紀人另外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在夏德安舒適的家中,聽他述說一年來的變化。“沒想到,從地籠網捕魚改做來料加工,竟然讓我奔小康了。”
夏德安說,地籠網被禁止后,了解到政府扶持來料加工的優惠政策,他決定改行,這成了改變他生活狀況的一次契機。
夏德安一家是在2008年2月,住進方前村安置小區的。新家是一間3層半的標準安置房,采光良好,外出便利。雖然住進了新家,但是在這沒耕地,要生存就只能操起祖輩賺錢的手藝,捕魚為生。魚,越來越少,生活也越來越困難。在這鎮上過上了村里的生活。自從放棄捕魚后,夫妻倆聯系了在義烏做生意的遠房親戚,創辦起了鞋包廠,沒多久就過上了好日子。
溫州“大水缸”所在地的文成縣,同樣付出了代價。
2006年開始,文成縣在產業引進上,堅持“寧少GDP,不污一缸水”的理念,在2005年就專門制定了《文成縣工業企業準入標準》,堅決杜絕有污染的企業入駐,最近5年,該縣拒絕了122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在文成落戶,舍棄了近100億元的工業投資。
從2008年起,文成縣每年獲得市里生態補償資金約3000萬元,全部用于水源地環境治理。
此外,據文成縣環保部門統計,文成縣不斷加大治理投入力度, 2004年環保投入為1041.6萬元,占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10.1%;2005~2007年環保每年投入保持5000萬元左右,約占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30%左右;2008年環保投入達9958萬元,約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7%;2009年尚未統計,加上市政府1998萬元生態補償資金,預計超過1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