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從2000年南美白對蝦在華南地區大面積推廣養殖以來,最漫長的雨季從5月中旬開始,飄飄灑灑持續了整整28天,引發了歷年來規模最大的春夏季蝦病大爆發。從主產地海南、廣西北海,粵西湛江到珠三角再到粵東,不管是高位池精養還是低位塘主養,也不管是海水養殖白蝦還是淡水養殖白蝦,都出現了爆發性蝦病。其中淡水養殖中出現的主要病害為紅體綜合癥,并帶有纖毛蟲類寄生引發的鰓病以及腸道疾病;海水養殖中出現的主要病害為紅體白斑綜合癥,并帶有軟殼,鰓絲變黃或變白色。
據了解,白蝦養殖區很多地方都排塘再投苗,甚至已經空塘不養。湛江地區對蝦發病率超過80%,其中東海島排塘超過80%;珠三角地區發病率達到90%以上,死亡率超過50%,為近年來最高。很多養殖戶所養對蝦已經死完并清塘,有的地方甚至排塘投苗3次都未獲成功,經濟損失慘重。
如此境況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讓我們對今年華南地區對蝦業產生了四大猜想。
猜想一:優質白蝦苗的短缺是否會進一步導致養殖情況的惡化?
記者在中山、江門、湛江等地的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養殖戶和技術員都認為今年蝦病的爆發,劣質蝦苗是主要原因,持續的降雨是誘發因素。
“現在珠三角這邊的白蝦苗大部分都是福建苗,價位在30-35元/萬,普遍比湛江苗低十幾元一萬。”在中山橫欄從事對蝦養殖技術服務多年的伍華理告訴記者。據了解,湛江苗在當地養殖戶中口碑不錯,使得一些販苗商經常使用低價的福建苗冒充湛江苗銷售給他們,而他們卻一直蒙在鼓里。
“福建一般使用高密度培苗,(培苗過程)用藥很多,加之選用的親蝦品質不好,使用時間長,所以生產的蝦苗在成蝦養殖過程中生長速度慢,存活率低。”湛江海茂水產有限公司楊運瓊工程師對于珠三角地區蝦苗存在的問題如此說道。據他介紹,湛江政府部門對于對蝦育苗、養殖過程的藥物使用監管很嚴,為了保證商品蝦的質量,不允許藥殘的福建苗在湛江銷售,違規的蝦苗場一旦被查到,會罰款3-5萬元。也許正是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湛江本地的蝦苗價格一直維持在50-55元/萬。
海南騰雷水產管理有限公司是正大蝦苗在大陸唯一的合作企業,總經理雷夏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正大蝦苗現在的銷售價達到200元/萬,可以說是國內白蝦苗的最高價,但仍然供不應求。“正大蝦苗除了抗病力強以外,生長速度快是其的主要特點,一般養殖80天就可以達到30頭/斤,成活率酣90%。雷老板信心十足地說道。
據行業人士透露,今年很多大的蝦料企業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蝦苗,如恒興、粵海、大海等。養殖戶使用后普遍反映質量不錯,也間接使得相當一部分培苗場關閉。但優質蝦苗畢竟數量有限,對于整個對蝦養殖業來說依然存在很大空缺,于是市場經濟下的價格理論得到了充分體現。高價位、中等價位和低價位的蝦苗平行發展,各自滿足不同的養殖戶需求。優質白對蝦苗的短缺是不爭的事實,但白對蝦親蝦又比其他對蝦品種更易產卵孵苗,其周期快的只要一個星期。所以相對來說,即便今年對蝦發病排塘的養殖戶特別多,但蝦苗的供應是不會短缺的,只是出現優質苗供應緊張罷了。特別需要提出的是,由于中等價位和低價位蝦苗的市場需求量占絕大多數,因而有進一步導致養殖情況惡化的風險;但同時隨著天氣的穩定,氣溫的升高,養殖情況又會好轉。
當優質蝦苗短缺,劣質蝦苗也出現“奇貨可居”之狀態時,養殖戶有否考慮到轉養其他養殖品種呢?珠三角地區使用淡水養蝦的養殖戶普遍認為,當前塘魚價格低迷,找不到好的養殖品種,加之塘租較高,因而無所適從,只能繼續養蝦。而粵西、海南等地的養殖戶碰到如此情況,有的轉養其他海水魚,部分甚至空塘暫時不養,以等機會好時再投蝦苗。今年部分養殖條件較差、養殖技術不好的養殖戶很可能會栽倒在這條蝦上。
猜想二:魚粉漲價、對蝦上市旺季推遲,對整個行業來說也許是件好事?
6月23日,深圳華聯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對于秘魯68%蛋白蒸汽干燥魚粉的黃埔碼頭到岸報價為11800元/噸,且有成交。而早在5月18日珠海舉行的華南區特種水產飼料技術研討會上,就有飼料企業就魚粉價格的暴漲導致飼料成本的增加提出了他們的觀點:以蝦料為例,去年魚粉平均價格6000元/噸,今年達到9000元/噸,魚粉添加量以30%來算的話,配方成本約增加900元/噸;如果按現行價格11800元/噸換算的話,配方成本約增加1740元/噸。而今年蝦料兩次提價卻只有700元/噸,其提價幅度不足以彌補原材料差價,蝦料廠壓力很大。
同時,歷年來規模最大的春夏季蝦病大爆發,讓很多養殖戶對蝦養到30-60天死亡,不得已排塘再投苗。記者在中山市橫欄鎮三沙村了解到,當地4月中下旬在溫棚內投苗的養殖戶,拆棚后連遭陰雨天氣,有超過5成的養殖戶將養了60天左右的白蝦排掉,還有3-4成的養殖戶所養白蝦前途未卜,不到1成的白蝦能夠保住。當地養殖戶王東告訴記者,他兩口蝦塘共17畝,已有一口排塘,即使現在投苗的話,也會推遲養殖周期。
除了橫欄鎮,中山市板芙、坦洲等鎮,以及周邊江門、新會、臺山、珠海等地在記者隨后的采訪過程中看到,白蝦病害情況大同小異,相當嚴重。而福建省、廣東汕頭,惠東、陽江、湛江、廣西北海等地的海水養蝦同樣也出現了歷年來少有的大面積蝦病暴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的消息表明:受臺風“珍珠”的影響,5月份該省對蝦發生了紅體病、弧菌病、白斑病、軟殼病,總的平均發病率和發病死亡率分別為19.45%和51.82%。
據業內人士分析,魚粉漲價導致蝦飼料提價,但其提價幅度不足以彌補原材料差價時,蝦料質量難以保證,養殖過程中餌料系數必然增大,使得養殖周期延長,養殖成本增加;加之大部分養殖戶因對蝦發病排塘,推延投苗時間,影響養殖周期。綜合兩方面原因,認為此造對蝦上市旺季會推遲30-50天,上市時間也將不同步。由此也會減少市場商品蝦供應量,減輕銷售壓力,出現“旺季不旺”的市場行情。從整合產業鏈角度考慮的話,對蝦產業有可能逐漸趨于規范:對蝦發病減產間接使得養殖蝦的產量受到控制;魚粉升價蝦料利潤降低,賒銷風險增大,企業加強資金控制,賒銷情況越來越少,缺乏資金的養殖戶被淘汰,對蝦養殖門檻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得到優化;為控制蝦病,生態養殖模式受到重視和推廣,使養殖蝦質量得到提高,產品中競爭力增強,促進蝦價的提升。
猜想三:對蝦發病減產,養殖難度增加,今年的蝦價會否高過去年?養殖戶的利潤會增加嗎?
海關的數據表明:2005年廣東蝦類產品出口受反傾銷的影響只有9.1萬噸,價值5.1億美元,同2004年相比分別下降6.7%和3%。然而2006年1-5月份,湛江市對蝦出口就達到1.23萬噸,創匯6436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比增長85%和77%,創歷史新高。全國1—5月份水產品出口總額29.17億美元,蝦類占18.1%,約5.25億美元,增幅達44.6%,屬增幅最大的水產品種。業內人士認為今年蝦類出口的增長主要得益于轉口貿易增加和歐洲市場的進一步開拓。
中聯湛江有限公司姜明凱副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現在蝦類加工企業手中的訂單是有的,但如果沒有原料蝦的話,就沒法開工生產,畢竟加工企業還有人員、設備成本的壓力存在。他認為按照市場規律來分析,今年的蝦價應該高一些,這對養殖戶來說是件好事。
湛江潤海食品有限公司采購部鄧國興介紹,當前的蝦價很亂,看不清行情:前段時間大規格蝦價在往下降,小規格蝦價往上升,然而現在恰好相反,市場上幾乎沒有30尾以內的蝦,大規格蝦的價格漲了起來。他估計今年對蝦上市旺季會推遲一個月,價格會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據了解,截至6月底,海南白蝦塘頭收購價格40尾/斤的12.0-13.0元/斤,50尾/斤的11.0-12.0元/斤;湛江30尾/斤的17.0-18.0元/斤,40尾/斤的14.5—15.0元/斤;珠三角地區40尾/斤的14.0元/斤,50尾/斤的13.o元/斤:而閩南地區50尾/斤的19.0元/斤,40尾/斤的21.0元/斤,各規格蝦價比去年同期都要貴3—4元/斤。由此看來,今年的蝦價會比去年高,但養殖戶的利潤會增加嗎?
前面提到蝦料價格今年因魚粉價暴漲而提高了700元/噸,業內人士估計,以餌料系數1.1—1.2計算,每斤蝦成本約提高0.39-0.42元;考慮到其提價幅度不足以彌補原材料差價時,蝦料質量會打折扣,養殖過程中餌料系數有可能提高到1.6-1.8,每斤蝦成本則約提高0.56-0.63元。以畝產1000斤白蝦來算,養殖戶有可能因為蝦料漲價而每畝損失約500-600元利潤,當然,這還必須是那些養殖成功的。
珠三角地區的高投苗輪捕和沿海地區精養的一次性清塘銷售都各有其特點,但對蝦養殖不像其他水產養殖品種那樣可以“留塘待價”,如魚類;加之白蝦有養殖周期短的“弊病”,大規格對蝦的養殖對于普通養殖戶來說,養殖條件和技術是最大的考驗。養殖戶不可能主導蝦價,即便今年的蝦價高過去年,他們的利潤也許會減少,并出現兩極分化。
猜想四:新的對蝦養殖理念會否大行其道,進而引發新一輪的概念炒作?
早在白對蝦養殖風潮從臺灣消退,大陸開始大面積推廣養殖時,就有海外人士預測到大陸養蝦業會步臺灣舊塵,出現因病害而越走越難的窘態。當發展和放棄出現選擇之時,對蝦業必然會對養殖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武漢水生態養殖環保工作室金立成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他的一套“對蝦與共同養源、容養空間互動的原理”。
“對蝦養殖就是與池中共同養源、容養空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使池中生物鏈衍生出藻相,也就是讓蝦池自然衍化出食物鏈在衍生出生物鏈。現在很多養殖戶要改變把蝦當成魚來養的養殖思維,養蝦不要先養水,養蝦先要使蝦池衍生出對蝦生長所需的藻相。不要單獨使用微生態制劑,只有對蝦養殖方式與元素、微生物配套使用才會對池塘中的蝦有實質的效果。養蝦要專注池塘中元素與食物鏈、生物鏈的衍化,專注池水不能轉為共同養源及如何增加池底容養空間的問題。”
當記者問到微生態制劑在養蝦過程中應該如何使用時,金立成解釋道:“池水轉為共同養源以及增加池底容養空間是不需要養殖中途用藥、換水或者施放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制劑本來對蝦池是有益的,它能轉換池底的氮、硫養源。可是在養蝦中途使用時,原本已是共同養源的池水就會更加惡化,從而導致蝦生病死亡。養蝦就是著重制造對蝦所需藻相與藻相的維護,它會使蝦在養殖中途絕不會生病亦不需用藥,無論新池還是舊塘,養蝦一樣有長久的好收成。”
對此,記者請教了一些養蝦技術人員,他們普遍認為此養蝦理論很新穎,但值得商榷。因為在實際養蝦中還未見有人采用過此方法獲得成功,因而不能做出綜合判斷。以現在南方的養殖情況來看,要從理論到實踐掌握這一套養殖方法,對養殖戶的要求很高。
甚至有部分業內人士懷疑這種新的對蝦養殖理論可能是一種“概念”炒作,這讓人聯想起2002-2003年“SPF”、“SPR”蝦苗“概念”炒作事件。當時南美白對蝦養殖正處于擴張期,養殖面積、投苗量、投苗密度都很高,然而許多養殖戶發現所養殖的白對蝦大小不一、生長周期長、發病率高。蝦苗種質的優劣,是養殖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不少認識到這一點的養殖戶從內心里渴望獲得高健康、抗病力強、生長快速且
個頭均勻的優質白對蝦種苗,一些育苗場和商家看準了這一商機,紛紛打出“SPF”、“SPR”稱號的白蝦苗,冒充是進口夏威夷海洋研究所選育親蝦的第一代蝦苗,并對養殖戶宣稱此種蝦苗與國內已退化的本土白對蝦苗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如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發病率低等。結果不少養殖戶在選用了以后發覺上當,養殖情況很差,造成糾紛不斷。
不過,“對蝦與共同養源、容養空間互動的原理”現正在推廣,金立成也正同廣東一些養蝦戶合作驗證。有理由相信,對蝦新的養殖理念是否為“概念”炒作很快就會得到證實。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