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蜇味美,口感清、鮮、脆,寧波人常以涼拌或佐以醬油、南乳汁蘸食,也有酒家廚師用它燒羹湯或爆炒。以前靠海的穿山半島農家幾乎家家都有兩至三只小缸,用來常年貯藏海蜇頭、海蜇皮。當時的海蜇頭、皮在農家眼里只不過類似于醬菜,一年吃到頭,上不了臺面。隨著海蜇資源的逐漸減少,海蜇在海產品中的檔次已今非昔比,價格也扶搖直上,成了高檔海鮮。
在上世紀60年代,生活在大榭公社長塘大隊的人們,祖輩以撩海蜇、曬鹽、種糧為生,亦農亦漁。芒種到,南瓜花開。趕海的漁民知道,撩海蜇的時節開始了。從桃花島、六橫島等處有海蜇飄至嶼頭洋、大貓港、金塘洋。不時有海蜇鉆進榭南淺海的漲網里。海蜇外形似舊時農民頭上戴的斗笠,通體透明,略呈白青色,肉質厚而呈膠狀,上部笠徑大者可達一米左右,下部口腕懸垂著許多長絲,俗稱海蜇爪子。海蜇生活在海中,靠笠狀部分的伸縮而運動。笠狀部分叫海蜇皮,口腕叫海蜇頭。
趕海撩海蜇的大都是年輕力壯的漢子,算好潮水看好風向,兩人撐著噸位在1.5噸左右的小舢板,豎起一根毛竹桅桿,扯起篷布,帶上飯桶、咸下飯和灌滿井水的毛竹筒、涼蓬帽、蓑衣等,憑借風力,順流從黃嶼江出發,駛向金塘洋或嶼頭洋海面。如風力不大,則船首一人劃槳,船尾一人搖櫓把舵。海蜇大都漂游在混濁的海水和清澈的海水之間,本地人俗稱“流間”,此處的海水里含明礬的成分比其他海域多,因制作海蜇干品過程需要明礬,故有海蜇礬里生礬里死之說。流間漩渦較多,潮流湍急,水情復雜,稍有不慎,小船會吸進漩渦,那人和船就沒了。
海蜇在海面上頭朝下,皮子朝上,呈半球形。海蜇上面往往趴著一只蝦,這就是漁民常說的海蜇無眼蝦當眼。梅蜇多且較小,只有藍邊碗大,秋蜇少卻大如籮蓋。海蜇在海面上橫來直去,蝦如跳入海中,海蜇就迅速潛入海面。撩海蜇的人扯下篷布,放倒毛竹桅桿橫在船上,兩人不但要配合默契,而且要眼疾手快,船首一人看準海蜇要下潛的方向,操起5米多長用棕櫚繩織成的網兜,插入海面,順勢撩起海蜇拋進船艙,船尾掌舵的人頭腦要活絡,圍著海蜇掉頭要快。一般來講,大水頭潮,潮水急,撩海蜇難度大;小水頭潮,潮水緩,好撩。撩海蜇也有竅門,先用海水弄濕手臂,否則海蜇水碰到手,奇癢無比,濺到眼睛里,眼睛就會發紅。一個多小時撩下來,艙內大概有千把斤,兩人不敢戀戰,掉轉船頭,一來潮汛換了,二來艙內的海蜇多了易滑來滑去,會造成船體負重失衡造成側翻。
撩海蜇在以往是個危險的活。5月至7月份間是雷雨和大風比較頻繁的季節,老天爺的臉說變就變,大都在午飯時候,原本陽光明媚的天空一下子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波濤洶涌,這就是老人們常說的烏風猛暴。會看風使舵的漁民看那邊天空扯起烏云,會馬上放手,調轉船頭,往靠岸線近的港灣停泊避風,反應稍微遲鈍,難免要吃苦頭,好在長年累月搏擊風浪磨練了他們頑強的意志和高超的技藝,他們會明智地拋棄艙內的海蜇,駕駛著已降下篷布的一葉輕舟,顛簸在風口浪尖,穿梭在白茫茫的雨林中,返回埠頭。偶爾也有經不起風浪船翻人亡的悲劇發生。
海蜇船靠岸后,漁民把挑上岸的海蜇頭、皮分割,海蜇爪子廢棄,海蜇皮表層的花蛇衣則被他們視為上品,炒咸菜做羹湯,味道極為鮮美。漁民先后三次往海蜇頭、皮里加拌勻的礬和鹽腌制,頭礬是100斤水泡蜇,配1.5斤礬,7至8斤鹽。頭礬是關鍵,礬少海蜇化成水,礬多會傷礬,海蜇吃起來口感苦澀。二礬是頭礬過的海蜇過半天后,按百斤放0.5斤礬,4至5斤鹽拌勻,一般情況二礬過的海蜇可以吃了,他們就裝桶挑到穿山水產公司去賣。三礬是二礬過的海蜇瀝干水分,按百斤放入1.5斤礬,10斤鹽拌勻。三礬過的海蜇頭、皮就可以長年貯藏,礬得好的海蜇皮像一把扇子一樣可以直立。平時想吃時取點用清水幾度浸泡就行。
隨著漁船、漁具的更新換代,撩海蜇的風險和勞動強度越來越小,但海蜇資源在近海逐年減少,原本漁民看不上眼的海蜇表親:無藏(俗稱,白色,沒有頭),倒牛(俗稱,白色,沒有頭,比無藏大)也撩上岸來腌制,也有一些海產品廠家制造起人造海蜇,不過口味口感與正宗海蜇相去甚遠。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