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12月14日,筆者應邀參加了由上海新民晚報經濟部,臺灣中時報系,聯合舉辦的“中華金魚生態博覽會的專題研討會”。研討會在上海科技館會議廳舉行,除上海、臺灣二地的同仁參加外,還有日本,馬來西亞的同仁也應邀參加,會議采用專家專題發言和參會者當場提問的形式進行,筆者參會主要關心中國金魚的出口貿易動態及國外對于中國金魚輸入的有關品質及檢驗檢疫方面的信息。
會上,國外同仁認為國際市場對于中國金魚的輸入缺口很大,定單也是穩定的,在今后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的金魚輸入依賴性還較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從上海口岸出口的第一批金魚起,為什么這么長的時間內中國金魚出口貿易量沒有走出瓶頸?筆者認為我們除了在空運優勢上不及新加坡外,主要輸在質量意識上。國內的生產商及出口商均沒有強烈意識到我們的金魚質量在不斷下降,其中表現是:出口金魚質量偏差,規格偏小,新品種幾乎沒有出現,包裝技術沒有規范化。而質量方面,主要體現在金魚的色彩不純正,如紅色偏黃,黑色偏紫,蘭色偏黑等,金魚的肥滿系數達不到標準,總體偏瘦,抗病力減弱,不耐出口的長途運輸。同時,對金魚出口前的“三清二漂”操作也不規范等等。
目前,國內生產商對金魚品種的提純不夠重視,一般的金魚場多是自留魚種繁殖,自產自銷。有些漁場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連種魚都出售,繁殖時苗種不夠就從商品魚中采卵,久而久之,金魚的雜交優勢就沒有體現出來,卻嘗到了品種退化的苦果。觀賞魚的功能是看、是欣賞,試問如果一條淡水魚未能達到500克以上就上餐桌,那么,淡水魚的主要消費對象——餐飲業是不會進貨的,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同樣,觀賞魚的色彩不好,國外的進口商就會減少訂單,所以觀賞魚的色彩就如同淡水魚的體重。有些大塘養殖的金魚肥滿系數很差,魚體瘦長。如文種金魚應是紡綞形體形,大塘養的文種金魚體扁、體高(歐洲進口商已明確表示不進口中國塘金魚)。產生這種原因主要是生產商用餌料沒有到位。我們知道金魚是鯉科魚類,一般鯉科魚類對餌料中的蛋白質要求在28%左右,但同為鯉科魚類中的金魚對餌料中的蛋白要求要大大高于28%。筆者在上海水產大學做金魚餌料對比試驗后,得出只有在餌料中的蛋白達到38%以上時,才能真正體現出金魚的品質。這些品質的體現就是其子一代甚至超過其親本。金魚的體質強了,也增加了出口運輸的成活率,進而提高了國外進口商經營中國金魚的信心。那么,目前國內生產的一些劣質金魚為什么還有延續的市場。筆者曾對上海西部的一個大型金魚場作過調查,其產品主要輸入內地,可能在內地進行金魚再生產,再出口,而不是直接出口,當然經濟效益也不會很好。
近50年來,中國在金魚出口品種上,沒有大的變化,新品種很少出現。這主要是國內金魚生產均是民營,沒有培育研究新品種的經濟實力。國內100多家的水產研究所,從來未在這個領域里投入過,所以金魚品種失傳多,新種出現少,估計這種局面還要持續幾十年。
中國金魚出口為什么還有潛在的國際市場,據臺灣同仁介紹,臺灣目前幾乎沒有金魚出口,當地出產的一些金魚在當地銷售還不夠,據日本同仁人見超先生介紹,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在愛知縣、奈良縣,還有幾家生產金魚的漁場,隨著城市化進展,目前日本僅剩下奈良縣一家漁場在生產金魚,而且品種單一,以生產流金為主,日本市場對于中國金魚的輸入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只要中國金魚的品質有保障,那么日本市場對中國高品質金魚的輸入應該是敞開的。即使是價格高一點,只要保證品質,日本市場也能接受。日本朋友已經提示了,中國金魚出口應是優質優價,而不要走低品質低層次的無序競爭。同時日本朋友提出,希望中國金魚出口在包裝上進一步標準化。馬來西亞同仁在會上介紹了目前馬來西亞飼養金魚品種不多,僅十來種,他們非常看重中國金魚的潛在市場,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為此,筆者呼吁:國內的金魚生產商、出口商盡快提高金魚生產出口的質量意識,中國金魚出口要在國際上爭一席之地,首先要從生產抓起,發揮各地的養殖優勢,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出口優質高檔的金魚。實踐證明,蘇州的一些金魚生產商已經體會到優質金魚的價格近幾年在不斷上升,而劣質金魚市場在萎縮。如蘇州生產的12-13cm優質紅獅子頭在當地交貨價已經到4—4.5元/尾人民幣,而北方塘養的20cm紅獅頭在當地成交價僅12元/尾人民幣,生產周期更是延長了一年。筆者認為20cm的優質紅獅頭在國內市場流通價應不低于30元/尾人民幣,更不要說是出口價。改變塘養金魚的品質最好的辦法是再生產,提高品位后,價格才能上揚。希望生產商,出口商能在這個領域里得到雙贏。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