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每一個飼養熱帶魚的人都會共同的經驗,當你在魚店內精挑細選,加上店主鼓起三寸不爛之舌,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堆自認為最“炫”的愛魚,捧在掌心大老遠地跑回家下缸,卻發現愛魚不是在一天內莫名陣亡,就是身上長了許多東西,奄奄一息,再不復當初的“艷光四射”“活力無限”的模樣,急忙向水族店求救,在一陣手忙腳亂的治療、藥浴后,一只只愛魚仍然藥石無救地死亡,心里對養熱帶魚的期待立刻涼了半截,因為養魚之初所遭受到的竟是無可比擬的打擊與失望,連續遇到幾次失敗后,很多人就因此放棄在家中養一缸美麗的魚的夢想。
而問到喜歡養魚的老手,最常聽到的除了一些密傳手法之外,就是勉勵新手(啊!你“學費”還交得不夠多啦!),而對新手而言,最大的疑問在于(到底什么時候才算交夠“學費”?到底要交多少“學費”才算夠?)尤其是對那些履戰履敗,奮斗不懈的魚友們,這可以說是最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
老實說學費是不能不交的,每一點一滴的學費都代表著經驗,因為養魚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臨場的判斷、觀察都是經驗的積累,但我們可籍著吸收別人的經驗及書本上的知識,來使學費交得更有效率及更經濟。
舉凡魚類異常行為、生病、死亡,都包括在魚病的范圍內,因此每一位魚友可能在養魚的一半時間內都在和魚病接觸,反反復復的生病、藥浴的過程令人筋疲力盡,養一缸健康美麗的觀賞魚難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嗎?花了大半時間在治療復健、撈除死魚,養魚一點也不快樂,不賞心悅目,也不能達到怡情養性、休閑娛樂的目的,這樣的養魚活動并不是我們要的,我們想要養的魚是花小心力,而能得到一缸健康美麗、善解人意的愛魚,這才算達到我們養魚的目的。
那要怎么樣才能達到這種目的呢?我想正確的觀念、足夠的知識、和合宜的器材、適當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備這些條件,快樂的養魚的美夢不難實現。
魚為什么會生病?
常常我們發現魚生病,立即反應是下什么藥有效,魚藥下了有效,皆大歡喜;下了沒有效,準備買新魚來放。可是很少人會想到魚為什么會生病?到底那里出錯了?如果不加以修正,同樣的事過一段時間又會重復發生。我想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就在于累積失敗的經驗,修正我們的養魚技術、觀念。
要了解魚為什么生病,首先要知道魚生病的發展流程,魚生病的發展大多遵循著類似的過程:魚類抵抗力下降造成病原有機可趁,因而魚類因病原抵抗力又再下降,更多大量病原再度侵襲魚體,導致魚類死亡。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型,一般魚類的死亡通常都遵循著同樣模式,但是在這模型中有兩個疑問,病原從何而來?及為什么免疫力會下降?
在水族箱中甚至放大到室外的池塘,我們都可以說這是封閉的系統,怎么說是封閉的系統呢?因為在水族箱中的水并非從天而降,必須經過我們的換水工作,水族箱或池塘的環境方能和外界相通,因此在非常大的范圍內可以由人為控制水族箱中的環境,比方說可以將水族箱完全消毒,使病原完全從缸中消失。
水族箱中的病原,一般可以分成病毒、細菌、微菌、寄生蟲等四大類,一般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沒有精密的設備很難加以檢驗,加上并非能強力感染致死,除了提高魚體抵抗力之外,也無他法治療,因此不去詳加說明,而后三類它們的來源都是因為引進不潔的水、生餌、和帶病的魚只所致,細菌、微菌雖可以隨空氣傳播,但除了魚場外,在一般水族愛好者的缸中,能因兩缸相鄰而傳播致病的幾率太小了,一般常見的帶原者就是魚只,尤其是寄生蟲。帶有病原的魚,由有病的魚缸攜帶病原到其他的魚缸,造成疾病傳播,而不管是細菌、微菌、寄生蟲,它們要使魚只生病,它們必須要在缸中有一定的數量才行,數量稀少的病原,一只兩只的寄生蟲,在魚缸內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而象細菌、微菌它們在水中成長雖然很迅速,但卻要提供它們成長的營養鹽,那就是存在水族缸中過量的蛋白質,也就是說要先有水質不良,才有細菌、微菌繁殖的環境。而對寄生蟲來說,它們成長的環境需求就是虛弱的魚只,要先有虛弱的魚只,它們才能附生其上大量繁殖,再感染其他魚只。
而就算水中有大量繁殖的病原,但還要有抵抗力不足的魚體,這樣才能達到讓缸中魚生病的條件,事實上如果設身處地為病原想一想,可以發現由病原入侵缸中開始,到整缸魚發病,并不是很簡單可以達成的事,多少要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行,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魚只生病是因為有合乎生病條件的環境配合才會生病。
那魚體免疫力下降就是里面最大的原因,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的最大原因就是不適合的環境,具有緊迫因子的環境。緊迫(Stress)的來源有很多種,我們也許可以把它們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大方面。而其他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不均衡的營養和不正確的管理。
造成緊迫的原因,在物理因子方面較可能發生的如:溫度過高或過低、鹽度的變化、聲音光照的刺激、人為的捕撈驚嚇。在化學因子上可能有水中有毒物質,如氯、重金屬、農藥含量太高、含氮廢物如氨、亞硝酸鹽、硝酸鹽含量太高等。而生物因子如不正確的大小、魚種混養,因而造成因領域性行為或打斗而受傷,這些緊迫因子造成魚體血液中腎上腺素增加以應付環境的變異,但也同時降低魚體的免疫力,和食欲與消化能力,在減少能量的攝取又消耗大量能量應付危機上,都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導致緊迫的環境因子才是真正致病的原因。
因此當水族箱中的魚病了,我們最重要的是判斷出是那里出了毛病了,才導致魚體免疫力下降,和病原大量繁殖。營養不均衡可籍著喂食多種類的配合飼料及生餌加以克服,不當管理和生物的緊迫因子,可以籍著觀察魚的行為而加以得知,但物理化學的緊迫因子是無法用眼睛判斷的,因此要輔以一些簡單有效的水質測定組,如溫度計、鹽度計(比重計)導電度計、PH測試筆、側氨、氮、亞硝酸的水質測定組,這些工具可以讓我們從根本改正不良的環境,當環境改善了,疾病只要配合適當的藥物預防,通常很快能治好,一些較為輕微的病例甚至能不藥而愈,原因就在魚體的免疫力因緊迫因子消失而恢復作用,治療起來自然是事半功倍,而若僅以藥物治療而不去改善環境,治療起來自然很困難,就算治好了過不多久又發生其它疾病,所養的魚不死也難。
“養魚是藝術”不知道是那位前輩的心得,事實上確實如此,在水族界各大廠牌林立,養魚器材琳瑯滿目的今天,如何選用合適的器材、飼料、魚只,來養出一缸健康、美觀的魚,簡直可以以藝術來形容了,養魚之道無窮無盡,正待每一位水族愛好者去開發。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