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按照廣東地區生魚的養殖周期,接下來一兩個月新的一批生魚將開始上市。時下華南區正值夏秋季節交替,高溫天氣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加上這個時期臺風暴雨較多,養殖戶注意加強養殖管理工作。
調水改底,降低水體有害物質濃度
生長后期,生魚吃食量增多,排泄物也隨之增多,如果不及時處理,池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容易超標,對生魚產生危害。此時應縮短調水周期,將原本20~30天一次的調水工作調整為10~15天一次。調水產品建議使用微生物制劑,如芽孢桿菌、EM菌、硝化菌和光合細菌等,可交替使用。同時用底質改良劑如“底改片”、“底居安”等改善池塘底部環境,將氨氮指標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
科學增氧,預防生魚浮頭泛塘
在晴天中午12:00~14:00的時候至少開增氧機2個小時,一是可以攪水,減少上下水層溫差,同時將上層溶解氧帶入底層;二是讓一些有害物質如硫化氫、甲烷等揮發,減少對生魚的危害。
在悶熱、暴雨天等不良天氣,如果發現生魚有浮頭征兆,可潑灑顆粒增氧劑如過碳酸鈉、過氧化鈣等進行急救。
注意降溫,調整投喂時間,避免高溫應激
在炎熱時期,有時水面溫度與底層水溫差可達10℃,如果此時生魚從水下游到水面吃餌料,容易引起高溫應激。因此,在高溫季節,應調整投喂時間,以早上6~7點及傍晚6~7點為宜。
同時要加深池塘水位,在晴天時可加大換注新水的頻率,既可降溫,又能排掉部分污水。
生態防病,注意計算好藥物殘留期
生魚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發病率較高,應重點做好病害預防工作。夏季生魚的常見病害有爛身病、肝膽病、諾卡氏菌病、出血病和腸炎病等。在用藥物防治魚病時,應向漁藥店技術員詳細咨詢藥物殘留期,禁止將有藥殘的商品魚上市。
爛身病,即白皮病,多由高溫應激引起,此病主要影響魚的外觀,降低商品價值。預防此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水溫。不過一旦發病,較難治愈。
肝膽病,可用“魚肝寶散+多維+生力菌”投喂,每天一次,連用3天。治病期間將飼料蛋白控制在28%以內,投喂量減半。
諾卡氏菌病,先對發病池大量換水,將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異氰脲酸0.3毫克/升全池潑灑,隔天一次,連用兩次。用利福平拌飼料投喂,同時添加維生素及護肝藥物。
出血病,用季銨鹽類藥物全池均勻潑灑。用藥后第2~5天用大黃粉拌料投喂生魚。
腸炎病,用含氯制劑或季銨鹽等殺菌藥全池潑灑,用藥后第2~5天給生魚內服大蒜素等。
刮魚前后做好解毒穩水工作
在刮魚前,檢查水質指標是否正常,如有超標應提前處理。刮魚前2~3天用“底居安”、“福地安”以防返底,刮魚前一天晚上潑灑顆粒增氧劑。刮魚前一個小時施用“激活”或“潑灑姜”,防止魚體應激。在刮魚結束后及時用水質改良劑解毒調水,2天后適當使用消毒劑消毒殺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