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今年夏天,萬州烤魚成為新流行菜,而曾經風光一時的牛蛙則悄悄退出。許多食客會發現,現在大部分餐館已經不賣以牛蛙為主材料的菜了。
記者調查
批發市場里沒牛蛙賣
近日,張小姐來到自己家附近一家著名的川菜館,正準備點自己平時最愛吃的“泡椒牛蛙”、“饞嘴蛙”,卻被告知,餐廳現在不賣牛蛙了。在簋街等餐館聚集地,不少市民都發現,許多中小型餐館里與“牛蛙”有關的菜肴都已經沒有了。餐館方面表示,今年夏天又出現了烤魚等新的時尚菜,使原本不少牛蛙的擁躉轉變方向,另外,有些消費者擔心牛蛙不衛生,所以牛蛙的菜都不太好賣,索性撤掉了這些菜。
昨天,記者在紅橋、天民、京深等大型海鮮水產批發市場調查了一番,在這些市場上,牛蛙幾乎已經找不到了。而據統計,去年8月北京一天的牛蛙銷售量就達到了約5000只。
牛蛙餐廳推新火鍋
在牛蛙最火紅的時候,幾乎每家餐館都有相關的菜,辣院、火鳳凰等餐廳更是以牛蛙火鍋而著名。這些餐廳的生意是否受到影響了呢?昨天,辣院餐廳王經理告訴記者,辣院的牛蛙都來自通州,有專門養殖戶給送貨。而且辣院烹制牛蛙鍋底先得經過油炒,接著用各種香料辣椒的火鍋煮,這個過程會殺死細菌。王經理說,目前來吃牛蛙火鍋的顧客還有一些,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辣院還新推出了野山菌火鍋、蹄花火鍋、番茄火鍋、海鮮火鍋等等。
火鳳凰餐廳工作人員說,他們最近向顧客重點推薦藥膳雞、通遼鯽魚、燒雞公等火鍋,并不單單是供應牛蛙火鍋。
專家觀點
牛蛙高溫加熱可放心吃
“牛蛙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食用牛蛙的同時還應注意,其體內可能留有病菌,加熱不徹底,就會被人體吸收而導致疾病。”北京熱帶醫療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對于牛蛙,也沒有必要過度恐慌。在經過高溫加熱之后,牛蛙可放心食用。(北京晨報)
牛蛙體內攜帶大量病菌 食用時要謹慎
最近,牛蛙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由于其體內攜帶大量寄生蟲及病菌,一旦加工不徹底,很容易使人致病。北京市衛生監督網近日也發出了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牛蛙”。
牛蛙供應陡然變緊
消息一出,在北京的簋街、廣外大街等餐館聚集地,許多商家都在“泡椒牛蛙”等菜的下面標注了“暫無”字樣。當記者問及原因時,餐館的服務員說,目前牛蛙很不好進貨。
也有一些餐館還在供應牛蛙。在什剎海的某家餐館,記者就看到仍有客人在食用牛蛙。經詢問,多數人表示并不知道牛蛙會致病,有一位顧客說:“知道牛蛙不衛生,但只要加工得好,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記者隨后走訪了幾個水產市場,發現已經很少有攤位出售牛蛙了,只有一家表示還有存貨。但問起進貨渠道,攤主卻諱莫如深,不再說下去。而據紅橋、天民、京深等北京大型海鮮水產批發市場統計,去年這個時候,北京一天的牛蛙銷售量就為5000只。
體內攜帶大量病菌
那么,牛蛙是否真的攜帶大量病菌,還能不能吃呢?上海水產大學食品安全與營養教研室主任寧喜斌教授告訴記者,牛蛙原產于北美洲,是食用蛙中體型最大的品種。由于其適應性強、飼養簡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養殖。
與普通食用蛙相比,牛蛙的營養價值更豐富,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食品,適合消化功能差或胃酸過多的人食用,對體質弱或大病初愈的人還有滋補功效。
“但與其營養價值比起來,牛蛙的衛生問題的確很嚴重。由于生長環境的原因,其體內可能存有霍亂弧菌等寄生病菌,特別像‘泡椒牛蛙’等菜,一旦加熱不徹底,就容易被人體吸收而致病。”寧教授強調。
即使要吃,也得熟透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的監督員胡克強向記者透露,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工商、衛生等部門正在對全市的“問題牛蛙”進行地毯式檢查,重點是農貿市場和餐飲酒店等。一旦發現有來源不明的牛蛙,一律就地封存,并由疾控人員負責采樣、檢驗,如查出攜帶霍亂弧菌等高危險性腸道致病菌,將按規定進行沒收并集中銷毀。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說,即使要吃牛蛙,也一定要加熱、熟透。還要看餐館的信譽、衛生狀況等,信譽好的餐館,可信度大一些。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