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國慶與中秋雙節的沖擊下,本該一路走高的煙臺海參卻遭遇銷售滑鐵盧。受赤潮影響煙臺海參今年量少價高,傳統的加工技術又令海參產品缺乏亮點,影響了銷售。
記者在火車站、北馬路等海參專賣店看到,原來每公斤1600元的干海參價格上漲到了1800元左右,即便原來每公斤800元的鹽缸參也漲到了千元。一面海參價格上漲,一面卻是店內門可羅雀。一業主告訴記者,煙臺刺參全國聞名,以往黃金周游客都會買海參回去饋贈親友。然而今年我市部分海參養殖區遭遇赤潮等病害影響導致減產,價格較大連等地海參偏高,影響了銷售。
隨后記者又在振華、大潤發等商場、超市看到,海參柜臺前問得多買得少。相對外地活性液、膠囊、營養液等繁多的海參產品,本地產品卻仍局限于相對單一的干海參,瓶裝海參也只見到“龍須島”等少數本地品牌。一超市負責人表示,煙臺海參加工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造成產品市場定位和消費理念落后,束縛了市場的增長。
芝罘工商分局消保科劉科長介紹,由于海參具有自溶性,目前銷售主要分為本地鮮食,外地銷售靠干品發制食用。傳統海參加工只能生產出鹽漬海參、水發海參、鹽干海參等幾個有限的品種。傳統加工使活性物質80%以上流失,藥用價值已經極少。相對于大連等海參產品不斷豐富,本地海參越發處于尷尬境地。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