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威海刺參在國內都首屈一指。但是,品牌意識的缺位、產業化水平的低下以及市場競爭的低檔次和無序,使威海刺參在市場上面臨著一種尷尬:在全國叫得響的海參品牌中,“威海牌”寥寥無幾;甚至在有些城市和地區,品質優良的威海刺參,卻要打著“遼參”的招牌闖市場。這不能不令人深思:具有優良品質和足夠生產規模的威海刺參,為啥牌子響不起來?
“海參大市”品牌少
據了解,世界上共有海參約1200種,分布在中國海域的約有120余種,而能夠食用的只有20余種,刺參則是其中的上品。
專家介紹說,刺參生長區域主要集中在我國環渤海灣的膠東半島、遼東半島,俄羅斯的海參崴,日本的關東關西等地。其中,威海刺參品質最佳。“威海刺參體壁厚、肉刺大,味道鮮美、蛋白質豐富,并且海域污染輕,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市海參產業協會秘書長林樂福說。
據林樂福介紹,2000年前,我市海參主要依賴于自然環境生長,產量較低。2000年后,我市大規模推廣淺海投石造礁、圍堰造礁、池塘造礁等養殖方法,海參養殖面積以每年約兩萬畝的速度遞增。來自市海洋漁業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4年,我市海參養殖面積達16.42萬畝,年產海參約2.4萬噸,占全省鮮參產量的42%,成為我國刺參的主要生產基地。
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我市都無愧為“海參大市”,但提起我市的海參品牌,卻與“海參大市”的聲名極其不符。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超市和水產品商店,發現出售的干參,多數只是在產品的產地上標明“威海”,沒有名稱,更談不上有什么牌子。海參液、海參膠囊等深加工產品,也只有“宇王”等寥寥幾個牌子。
近年來,我市涌現出了一批海參加工企業,一些海參產品品牌逐漸被市民所熟知。但這些品牌的影響力多局限于威海本地,缺乏像大連“棒槌島”、“海宴堂”那樣在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品牌。甚至在北京和南方的一些城市,出現了威海刺參打著“遼參”牌子出售的現象。“用的明明是咱威海產的參,酒店卻偏偏說是遼參,真是讓人感到氣憤和悲哀。”一位曾出差北京遇到過類似情況的業內人士感嘆地說。
“門檻太低”制約品牌建設
“威海刺參加工企業魚龍混雜,企業創品牌的意識很淡薄。”林樂福說。
據了解,隨著海參養殖業和海參加工業的迅猛發展,我市海參產品品種不斷增多,由鮮海參、鹽漬海參發展到干海參、即食海參,再到海參口服液、海參膠囊等。但主流還是海參簡單加工。
“將鮮參加工成干參、即食海參,技術含量不高,非常容易操作。” 林樂福介紹說,這種進入的“低門檻”,使近幾年大批投資者進入海參加工行業“淘金”,我市海參養殖加工企業達千余家。
“但多數海參加工企業處于‘一口鍋、兩口缸’的家庭作坊式作業狀態。有很多投資加工者根本沒有設立公司;成立公司的也有很多沒有注冊商標,更別提什么創品牌了。”據林樂福說,目前我市有牌子的加工企業不過幾十家,而能叫得上名字的則只有十幾家。“沒有形成規范的產業化,這也是影響我市海參創牌的重要因素。”
但這種“無牌”的狀況,并不影響加工者的銷售和利潤獲得。因為一直以來,威海刺參不愁賣。
據業內人士介紹,長久以來,“威海刺參品質最高”的口碑,使威海刺參在禮品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銷路向來很好。“威海刺參80%以上走的是禮品市場,甚至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老客戶群和銷售渠道。”某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戴振東告訴記者。
這種銷售不愁的局面,使很多加工戶和企業在產品包裝、品牌打造上都不肯下太多力氣。“做品牌是需要投入和時間的,一個品牌至少需要5-7年的時間才能樹立,維護品牌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很多加工企業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根本不愿意在這上面花費時間和金錢。”一家海參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說。
“威海海參業還處于小農經濟時代,人們的意識停留在‘把東西做出來能賣掉就行’的階段。因為東西好、不愁賣,所以多數企業沒有危機意識,也沒有意識到品牌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這其實正是威海海參產業潛在的危機。”談到我市海參業目前這種“有實無名”“有品無牌”的現象,威海市委黨校教授匡建國如是說。
無序競爭害了“威海刺參”
由于海參加工進入門檻低,所以很多養殖戶也同時兼任加工者。這種不規范的發展狀況,使我市海參市場陷入了低層次的無序競爭狀態。對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幾位企業界負責人和業內人士都表示,我市海參市場“亂,太亂了”!
去年,市工商局會同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對全市海參市場進行了一次質量抽檢,結果顯示,不合格的鹽漬海參制品占77%。而業內人士透露說,按照國家有關標準,我市鹽漬海參不合格率絕對在80%以上。
更有甚者,一些加工者將從溫州、日本、俄羅斯等地購進的海參,經過加工包裝,對外統稱威海刺參,誤導和欺騙消費者。
林樂福告訴記者,市海參產業協會曾考慮申請“威海刺參”的原產地保護,集中統一打造“威海刺參”這一品牌,但又擔心部分企業和個人的無序競爭和違規行為,會對“威海刺參”這一品牌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遲遲沒有做這項工作。
業內專家于會霆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種產業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無序的狀況,必然使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長此以往,將會使“威海刺參”的良好聲譽大打折扣,對“威海刺參”向外擴展市場和建設品牌極為不利。
“我市海參市場現在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關政府部門和中介組織機構應該加強宣傳,引導企業認識品牌的重要性。同時,也應制定一些詳細規定,規范養殖加工戶的養殖加工行為,并組織相關培訓,鼓勵企業做大做響品牌,促進我市海參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匡建國表示。
“海參產業利潤空間很大,同時可鉆的空隙也很多,應該有一個對海參養殖、加工、營銷非常精通的組織,直接對海參業進行管理和服務,把我市這一優勢明顯、潛力巨大的產業培育起來。”一位海參加工企業負責人建議。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