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南省位于我國中部,自南向北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境內有豐富的宜漁資源。全省漁業總水面45.5萬公頃,主要由河流、水庫、池塘、湖泊、河溝五種類型組成。據上世紀80年代資源調查統計,全省共有魚類129種,其中60余種為經濟魚類;水生動物近400種,主要水生經濟動物有10余種。在經濟魚類中,最負盛名的有黃河鯉魚、淇河鯽魚,黃河鯉魚為全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淇河鯽魚又稱雙背鯽魚,營養豐富,曾為貢品;在水生經濟動物中極具開發價值的有:中華鱉、烏龜、大鯢(娃娃魚)、黃緣閉殼龜、青蝦、褶紋冠蚌等。河南省在快速發展水產業的同時,始終把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深入開展漁業生產資料打假活動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經營秩序,打擊制售假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是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從源頭上控制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一環。按照農業部等部門和省農業廳的總體部署,省水產局將漁業生產資料打假活動作為常規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了漁業生產資料打假工作方案,明確了重點整治時間、種類、環節和職責分工及查處要求,積極協同有關部門人員,深入池塘、水庫、市場等漁業生產第一線和漁藥、飼料、漁機漁具等經營攤點,重點加強了對制售假劣飼料、虛假標簽、虛假廣告、國家禁用漁藥和不合格漁機漁具等行為的查處力度。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省開展漁業生產資料打假活動每年出動漁業執法人員7000多人次,印發有關宣傳資料近4萬份,挽回漁業經濟損失約200萬元。
大力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進程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結合河南實際,從2002年開始,河南省正式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加強領導,通力合作,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實施名牌戰略,注重品牌效應各地結合水產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根據本地漁業資源狀況,嚴格按有關水產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生產,積極創立名牌水產品。信陽市推出了無污染的南灣水庫生產的“南灣魚”,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為“豫南灣”商標,并在信陽市建立了專賣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35萬千克,創收300多萬元;以無污染的龍山樞紐為中心,建立豫南青蝦養殖基地,推出了“豫南青蝦”品牌,產品遠銷南方一些省市,并在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得了名牌農產品稱號。鄭州市在惠濟區黃河鯉魚良種場建立了黃河鯉魚養殖基地,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為“正紅”商標,實行品牌銷售。基地引用黃河水進行養殖,從親本選擇、苗種繁育、飼料加工、養殖管理到病害防治,全程實行標準化管理。在鄭州市建立了無公害黃河鯉魚專賣店,售價比普通鯉魚高出2倍,提升了產品的品牌形象。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