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日前在本市召開的“中國水產協會漁業資源與環境分會2006年學術討研會”上獲悉為盡快改善渤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從今年起本市將在塘沽、漢沽、大港3區沿海海域啟動建設一批漁業資源保護區,通過人工放流、設置人工漁礁等多種手段加快修復受損渤海生物鏈,使渤海再次成為富饒的海上牧場為濱海新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據了解為改善渤海近海環境近5年來本市已開展多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累計放流雜色蛤、毛蚶、沙蠶、青蛤、牙鲆、櫛孔扇貝各類苗種4000萬尾(萬粒)。通過生產實際和初步調查,放流已取得明顯效果,漁業資源量呈恢復態勢。從今年開始本市將按照海洋功能區劃,加快對漁業資源保護區建設步伐。重點建設漢沽淺海貝類資源增殖保護區、塘沽魚蝦、四角蛤蜊資源增殖保護區和大港灘涂貝類資源增殖保護區。并在今后5年內在各保護區放流牙鲆、梭魚、中國對蝦、扇貝、三疣梭子蟹等各類苗種3億尾(億粒)以上,灘涂貝類增養殖面積達到10.5萬畝,年產量7770噸。根據條件,開展生態型人工漁礁建設,采用先進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繁育、保護漁業資源,建成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海上農牧場。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