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王爾莊是山東省沾化縣北部馮家鎮一個小小的“旮旯村”,過去土地貧瘠,十年九旱,靠十幾條漁船出秦口河下渤海捕魚撈蝦,補貼全村大半生計。近海資源漸趨枯竭后,小船駛不進深海,養殖又無條件,面臨窘境的王爾莊人選擇了“闖”市場。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依托海蜇加工營銷,王爾莊村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海蜇第一村。2005年,全村408戶中有一半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達到30多戶,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擁有私家轎車50余部,村集體年收入實現100萬元。
敢想實干 海蜇市場換龍頭
1992年,渤海灣海蜇大豐收。眼看成箱成筐的海蜇被外地人低價收走,多年闖蕩海產品市場的王爾莊人捕捉到了商機。他們開始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地做起海蜇生意。當時該村海蜇經銷大戶、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田明軍與別人合伙,把海蜇販運到河南商丘,僅賣了18桶就掙了1萬多元。初試成功,王爾莊人又搞起了海蜇加工販運。他們把收購來的海蜇就地加工后,再轉賣到北京、天津、上海、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當年就出現了20多個萬元戶。到年底,全村冒出100多個海蜇加工販運戶。
當時,全國最大的海蜇市場是遼寧省營口市的蓋州縣城北海市場。由于王爾莊人干的海蜇生意特別大,成了蓋州最大、最穩定的經營主顧。長年累月地往蓋州跑,王爾莊人開始合計了,何不在自己村里建一個市場呢?小生意就在家門口做,大生意再往外地跑。縣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后,因勢利導,村兩委在村子北面逐步建起了占地30畝、可容納80多戶的海蜇專業批發市場。1997年,馮家鎮實現村村通柏油路,陰雨天貨物運輸問題解決了,王爾莊人經營有道,生意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取代蓋州在全國海蜇批發市場“龍頭老大”的位置,成了海蜇市場的新霸主。
因禍得福 走出國門天地寬
但是,王爾莊人也受過海蜇的“刺痛”。1998年,王爾莊人以每千克40多元買進海蜇后,行情卻一路下跌,海蜇加工販運戶虧大了。王爾莊人先是急了眼,稍后趕赴上海、大連市場調查才發現,這一年東南亞沿海出了大蜇汛,韓國、日本的漁販子趁機大量銷到中國,導致國內海蜇市場價格大跌。雖然生意賠了本,但是也把王爾莊的海蜇經銷商們“刺”醒了。王爾莊人試著走出國界,重整旗鼓向國際市場進軍。
2000年,第一批5個海蜇經銷大戶拿到了一件新鮮玩意———去越南和緬甸的商務簽證。初踏上異國土地,他們驚呆了:近海的海蜇漂來漂去,當地漁民卻視而不見,甚至懶得打撈,更不懂得海蜇的加工技術,而且當地勞動力價格僅是國內的一半……就這樣,他們通過中國使館的兩名翻譯,雇上十幾個民工,就地加工,隨后裝船運往國內銷售。田明軍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從越南運回國內的成品海蜇就有1500噸。
以后的幾年時間里,王爾莊人又把收購加工市場擴展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遠至廣東、福建、遼寧,近有山東省內各大城市的客商都紛紛趕來,在這個村里安營扎寨做海蜇買賣。據說,海蜇大規模上市的時候,小小30畝地的海蜇批發市場上,一天能聚集2萬人,車水馬龍、摩肩擦踵。
2004年10月,村兩委班子召集大家開會,商定不再一家一戶地單干了,要抱團發展。11月注冊成立的“沾化縣王爾莊海產品有限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大企業式的管理了。現在的王爾莊海蜇,統一包裝、統一注冊商標。品牌意識的強化猶如一支催化劑,幫助王爾莊的海蜇生意繼續做大做強。如今,互聯網也通到這個渤海灣南岸的小村莊,王爾莊海蜇又開始闖蕩虛擬世界了。目前,縣海洋與漁業局正積極幫助王爾莊申報國家級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力促其擴規提檔。
7村聯合 共建中華海蜇城
在王爾莊,一天的交易量不下300萬元;馬來西亞面蟄、印尼白花、越南紅頭……世界上主要的海蜇品種這里應有盡有;加工好的海蜇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坐飛機往來于越南、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是這里村民的尋常業務。北起遼東半島,南至印尼的亞洲大陸東岸漁港,到處都有加工販運海蜇的王爾莊人,僅用于出口的海蜇,每年就能給王爾莊人帶來人民幣4億元。田明軍曾講:“溫州人說過,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我可以自豪地說,哪里出海蜇,哪里就有王爾莊人,哪個城市有水產品市場,哪里就有王爾莊的經營者!”有一個詞叫做財大氣粗,的確,王爾莊人就敢如此豪言壯語。
面對輝煌,他們沒有滿足。田明軍指著村東頭正在建設的新海蜇批發市場說:“下一步,我們準備在市場擴建工程的基礎上,打破村莊界限,與周邊的6個村莊統一規劃,全部納入市場管理,7村聯合共建中華海蜇城。”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