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0年1月10日,在膠州灣海域,許多漁船被凍結在海面上。

在西大洋社區,正在拆船的趙顯準說,魚越來越少了。
水動力減少,自凈能力變弱,百年不凍港膠州灣出現了結冰現象;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以前蛤蜊“一挖一麻袋”的現象已難見到;前海高樓聳立,后海填海造廠,美麗的海岸線和居民的海岸生活,也變得奢侈起來……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但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工、農 、漁、鹽等行業紛紛向膠州灣“進軍”,圍海造地和各種海洋工程開發的后果,致使膠州灣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對此,市民和網友都痛心疾首,很多專家積極奔走呼吁立法,相關部門也已經行動起來。保護膠州灣,保護海岸線,已成為我們不能逃避的使命……
“最近幾天看報紙說,膠州灣下月將迎來嚴重冰期,以前的膠州灣很少結冰的,可是近些年卻很頻繁。特別是去年發生了百年難遇的冰凍期,這種情況都是祖祖輩輩很難遇到的,”12月19日,在紅島漁港碼頭,正準備出海的漁民孫師傅說。去年冬天,膠州灣突然出現冰封,當地很多祖祖輩輩出海的漁民,都沒有見過這個架勢,上千條漁船被迫停在紅島以及大沽河沿岸碼頭。現在漁民也都很擔心去年的冰凍再次發生。對此,專家表示,膠州灣近幾年出現的冰封期與填海造陸、海洋環境惡化導致的水動力減小有直接關系。
■護灣
人大代表奔波10年
“都說紅島的蛤蜊一挖一麻袋,可是當時滄口的蛤蜊也是一挖一麻袋,現在說誰還信啊,沒法信,海都被填了,”12月17日下午,在石老人海水浴場邊上市人大代表顧少民的辦公室里,說起當年膠州灣填海造地,顧少民非常激動。
顧少民,青島高科園房地產建設開發公司總經理,連任市十一、十二、十三和十四屆人大代表,從本世紀初,他就開始關注膠州灣保護,并且幾次提建議保護膠州灣、禁止填海。為了保護膠州灣 ,他已經奔波了10年。
浴場沙灘轉眼就沒了
“剛當上人大代表那幾年,就有滄口當地居民跟我反映,海邊有些工廠為了擴大規模,隨意填海,”顧少民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填海等事件還不需要審批,海邊到處是填海的垃圾。
顧少民說,他多次開車沿著膠州灣畔實地調查,從湖島到雙埠,再到紅島和黃島,發現有些海邊的公司肆意“擴地盤”填海造地,以前美麗的海岸線再也看不見了,“特別是后海那片,浴場,海灘,小海貨,這些轉眼就沒了,”他說,在2004年、2005年的人代會上,他接連提出了保護膠州灣 、禁止填海的建議。
保護膠州灣應堅守紅線
“最初我提保護膠州灣這個建議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顧少民說,直到2005年調查完膠州灣沿岸后,他撰寫膠州灣保護的建議,并兩次在人代會上提了出來,那時很多人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他說,2005年,在市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關于切實加強膠州灣水域及近海岸線保護的議案”被確定為大會議案,保護“母親灣”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中,這幾年膠州灣的保護也有了持續的進展。在議案里面,明確提到了嚴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線的項目建設。
“在保護膠州灣問題上,最近政府比較務實,”顧少民表示,保護膠州灣就應該有條“紅線”,那就是違背“環灣保護”的項目就不能審批。
█出場人物 紅島78歲老漁民 趙顯準
出海60年,無奈要拆船
“現在膠州灣里魚少了,捕魚越來越難了,”12月 19日上午,天氣晴好,在紅島街道西大洋社區漁碼頭,正在拆船的老漁民趙顯準說:“十五六年前,那時候膠州灣里什么魚都有,現在不行了,種類少了不說,也不肥了。”
趙顯準老人今年已是78歲高齡了,當年他18歲就跟人出海,現在已經捕魚60年了。
他說不用說太久遠的年歲,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膠州灣里的魚都很肥,可是現在很多魚只長個頭不長胖 ,現在很難碰到很肥的了。
“現在魚不好捕了,很多漁民對船也不在意了,你看這么多漁船都停在碼頭上,也沒人修修補補了,”老人搖搖頭說。
他說,現在膠州灣里的魚越來越少了,捕魚難了,“現在村里很多漁民都轉行了,活難干啊”。
趙顯準老人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膠州灣沿岸建設了很多工廠,污染直接排進膠州灣 ,海水受到了污染,連青苔都不長了,“這種情況在最近三四年內政府出臺政策,保護膠州灣后才有了很大的改觀,要是不及時保護,估計現在膠州灣里面的魚類就更少了”。
趙顯準老人說,除了污染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附近填海造地也對魚類的生存有影響。比如說紅島漁港等都是填海填出來的,此外在紅島羊毛灘周邊有片地,當時就是填海填出來,想種莊稼,但是由于海水的腐蝕性太強,沒辦法最后成了蝦池子,“填海對魚類的減少有作用,但主要還是膠州灣的污染,我認為,”他說。
漁民老劉:
魚的品種數量都少了
在紅島街道西大洋社區漁碼頭上,漁民老劉正跟老婆往自己4.5馬力的小漁船上裝發動機,準備出海。
一提起捕魚,老劉就皺起了眉頭,他說,他今年40歲,自17歲開始就跟人出海捕魚,“那時候的膠州灣可真是聚寶盆,里面什么魚都有,什么‘偏口’、‘鉤子’、牙鰨和鰨米等等,每次出海都滿載而歸,但是現在這些魚都很難捕到了,主要靠養殖了”。老劉說,現在膠州灣里沒有“好魚”了,琵琶蝦和八帶也減少了很多。
為啥膠州灣里的魚少了呢?老劉說了自已這么多年的一種感受,他說每次出海捕魚的時候,都覺得膠州灣的海域面積在減少,特別是四方區臨近的海域。為啥呢?都是在填海造地,蓋工廠,造碼頭,就導致了海域面積在不斷的減少,“肯定對膠州灣的生態造成了影響,我覺得魚類的減少與填海造地有關系,”老劉說。
█專家說法
百年不凍港冰封說明膠州灣“病了”
“最近幾年膠州灣經常出現冰凍,漁船凍住出不了海了,這可是老祖宗都沒有遇到的事情啊,為什么呢?我覺得跟填海造陸、環境受到破壞有關系,”市人大代表顧少民說,特別是去年的冰封膠州灣現象,讓人難以忘記。
他說,膠州灣以前是著名的北方深水良港 ,不凍不淤 ,但是最近幾年開始出現冰凍,也出現了淤積的情況,“這就說明膠州灣已經‘病’了,自身的免疫能力開始降低,海水流量不夠了,沒法自己清淤了,自身的凈化能力也減弱了”。
填海造地改變海灣水動力
“填海不僅造成了海域面積減少 ,同時也是最根本的還是改變了膠州灣的水動力條件,使得膠州灣的水動力條件被人為改變了,減小了,”在京山路上的青島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該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左華不無擔憂地說,填海造地使膠州灣水域面積繼續減小,導致潮流、納潮量等減小,其實也就是膠州灣的水動力減小了,進而帶來淤積,而淤積將會帶來納潮量減少 ,形成惡性循環。
左華說,水動力減小的主要表現就是膠州灣的自凈能力在減弱。他說,環膠州灣區域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再加上前些年保護意識淡薄,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通過入海河流等多種途徑排入到海里,如果海水的水動力減弱,淤積嚴重,那么污染物進入海域后不能自凈,影響了污染物的運送,污染物運送不出去就會加重污染。
膠州灣正向淤積型轉變
他表示,現在不少研究顯示,膠州灣正在由以前的沖刷型向淤積型轉變,這種情況在1966年逐漸開始改變的。
“這幾年膠州灣經常出現封凍現象,這都是以前多年所沒有的,這與膠州灣的水動力減小有很大關系,”左華說,流動的水不容易結冰,膠州灣的水動力減小,也就意味著海水的流動性減弱,所以才出現了結冰現象,“結冰肯定也有其他原因,但是水動力減小是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海洋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大學發展研究院劉洪濱教授也說,上世紀40年代以前,通過漲、落潮,水體交換,污染物幾乎全部擴散到灣外,膠州灣基本處于穩定平衡狀態。而現在,由于納潮量減小,海灣自凈能力變差,灣內污染嚴重。
■相關數據
1935年膠州灣納潮量為11.822億立方米,1963年為10.133億立方米,1985年為9.144億立方米,現在的納潮量只有7億多立方米。這就是說,納潮量減少4億多立方米,即原納潮量的近4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