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生物產業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我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中之重產業,生物醫藥被認為是未來產業制高點之一。浙江省是醫藥大省,醫藥經濟總量多年來居全國前列,擁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醫藥企業、生物醫藥技術人才、國家級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同時,浙江又是海洋大省,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全省有6500公里的海岸線、2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有3061個海島和兩倍半于陸域的內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供保健和藥用的海洋生物有420余種。豐富的海洋資源、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優越的政策環境,顯示海洋生物醫藥在該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無到有
浙江省海洋生物醫藥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浙江省歷史上第一個海洋生物產品,是原舟山水產食品廠(海力生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1978年成功獲得試劑級的角鯊烯產品。第一個成功研發并投產的海洋藥物,是該公司與天津軍事醫科院等單位合作,依托富含多稀不飽和脂肪酸的馬面魚、沙丁、鮐魚等水產品在加工中產生的副產物魚油,于1986年研發成功的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稀康膠丸。產品受到廣大心腦血管病患者的青睞,暢銷不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
上世紀90年代,浙江海洋生物醫藥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出現了一批從事海洋生物產品生產的企業和海洋生物醫藥產品。浙江杭康藥業有限公司(原浙江杭康海洋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開發,從海蛇中提取海蛇活肽等有效成分,于2000年成功研制出復方海蛇膠囊,成為我國第一只海洋生物治療健忘癥的中藥新藥。產品將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生物醫藥技術相結合,打破了目前國內治腦病完全依賴西藥的局面。
浙江省蝦產品年產量達80萬噸、蟹類年產量15萬噸,居全國第一。長期來,大量的蝦、蟹殼等下腳料一度成為沿海一帶主要廢棄物,作為垃圾處置。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州玉環縣一帶集聚了大量生產甲殼素的生產企業,甲殼素加工產業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全國以甲殼動物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氨基葡萄糖鹽酸鹽和硫酸鹽,出口量占全球市場量的80%,其中浙江玉環的相關產品出口量占全國的60%。
創建于1994年的浙江金殼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甲殼素加工產業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同行中規模最大企業。如今,企業與國內院校聯合開發了D-氨基葡萄糖鹽酸鹽、D-氨基葡萄糖硫酸鉀鹽、鈉鹽、不同分子量殼聚糖等20多個品種,產品總產量達2000噸/年。臺州市豐潤生物化學有限公司則采用現代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菌種,研究發酵法生產甲殼素新技術。2005年,公司與寧波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合作,成立“臺州豐潤海洋生物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并建立甲殼素及其系列產品檢測中心和甲殼素產業信息中心。
三足鼎立
浙江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回顧其發展歷程,有三點經驗可總結:
一是加強“產、學、研”結合。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與現代生物技術、提取分離技術、活性物質篩選技術、制藥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密切相關,屬于高科技、高風險行業,因此,浙江省在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中,十分注重依托科研院校的力量。目前,全省進入海洋醫藥研究領域的科研單位有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海洋學院、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寧波市依托多所大學成立了海洋健康食品與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成立了海洋藥物實驗室。省內從事海洋生物醫藥產品生產的企業主動設計了一批項目,與科研院校緊密合作,在加快推動新產品產業化的同時,培養造就了企業的研發團隊,極大地促進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二是立足資源優勢做好資源利用。浙江省海洋生物醫藥生產企業都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尤其是充分利用水產品加工副產物或廢棄物,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使海洋藥物的附加價值更為突出。
三是建立原料供給基地。許多海洋生物醫藥生產企業都積極建立聯結漁民、養殖專業戶、農民的經營模式,對原料進行有計劃收購和運輸,或引導漁民、養殖專業戶和農戶進行原料粗加工,并實施定點收購。由于實行統一規范的管理,保證了企業所需原料的數量和質量,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制度戰略
浙江省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總體尚處于“萌芽”狀態,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發現的藥用海洋生物品種十分有限,特別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開發偏少;所開發的產品多以功能性保健食品和中間體初級產品為主,海洋新藥十分罕見,海洋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海洋醫藥產業的科研、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不強,需要投入、提升的環節還很多。
海洋生物醫藥是生物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目標至“十二五”后期海洋醫藥年產業規模要達到50億—80億元。為加快該產業的發展,首先要重視大力培養高層次的研發專業人員,建立有利于海洋人才培養的硬環境,制定有利于人才輩出的政策,加強海洋人才的培訓和交流,建立海洋醫藥學人才數據庫。其次要加大海洋生物醫藥研發的項目投入,形成產、學、研聯合協作體。其三要建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生物醫藥技術體系,促進海洋生物醫藥新技術的開發。
同時,浙江海洋醫藥產業,要有重點地研究和發展:
一是海洋中成藥的研究。結合中藥現代化工程,依托現有中藥現代化的研究優勢,集中力量對經中醫臨床實踐證明確有療效的海洋生物進行研究,如海藻、瓦楞子、石決明、牡蠣、昆布、海馬等。應用現代的提取、分離、純化技術,并配其他藥物,運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制成中成藥。
二是應用提取分離技術,開發海洋藥物和保健品。重點選取一批資源豐富、有效成分含量高、易獲取和人工繁育的海洋生物,進行生物活性物質的篩選和提取分離,制成海洋藥物和保健品。同時,為防止資源枯竭,保護生態平衡,對重點物種要實行人工繁育,建立繁育的質量標準體系,保證藥用資源質量可靠、穩定。
三是應用定向修飾(半合成)技術手段,開發現代海洋藥物。按照天然藥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少數可大量獲得的海洋天然產物如海洋多糖、蛋白質、脂類等化合物件為基礎原料,采用定向修飾(半合成)手段,進行藥物的研發。
四是應用海洋生物技術培植新的海洋藥源生物,開發現代海洋藥物。應用生物技術來培植新的海洋藥源生物,以獲得大量海洋天然產物,制成新藥。分離各種有價值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基因,利用海洋生物的藥用基因生產海洋藥物,或以海水養殖生物作為藥物基因表達系統,以獲得質優、量足、廉價的藥物。
五是加強海洋微生物發酵技術及其代謝產物的研究。利用這些豐富的海洋天然產物,經適當的降解和化學修飾等手段來生產高活性的海洋藥物。
鏈接:國外海洋藥物研發如火如荼
自20世紀60年代起,海洋生物資源便成為醫藥界關注的新熱點,各國競相投入巨資進行海洋醫藥的研究。進入20世紀90年代,許多沿海國家都把利用海洋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美 、日、英、法、俄等國家分別推出包括開發海洋微生物藥物在內的“海洋生物技術計劃”、“海洋藍寶石計劃”、“海洋生物開發計劃”等,投入巨資發展海洋藥物及海洋生物技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每年用于海洋藥物研究的經費為5000多萬美元。日本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的經費約為1億多美元。
目前,科學家已經從?、海綿、腔腸動物、被囊動物、棘皮動物和微生物體內分離和鑒定了新型化合物3000多種,它們的主要活性表現在抗菌、抗病毒、抗凝血、鎮痛、抗炎、抗腫瘤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其中的部分先導化合物已經進入臨床或臨床應用。澳大利亞稱近幾年海洋藥物產業年平均增長率為8%,到2020年,將達到500-850億澳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