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8月26日,廣東省珠海市科技局組織專家對由中山大學珠海科技創新研究院、珠海市水產養殖(海水)技術推廣站和珠海橫琴鎮農業服務中心共同實施的“抗對蝦白斑綜合癥中草藥研究”和“鋸緣青蟹病毒病控制技術研究”兩個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驗收。專家組在聽取課題組和用戶匯報并經過實地考察后認為,兩個項目均符合階段性成果驗收要求。
近年來,隨著養殖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蝦蟹病害日趨嚴重,特別是對蝦白斑綜合癥和鋸緣青蟹病毒病使魚塭養殖大面積減產、減收,養殖總產量下降,造成養殖效益低下。為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傳統魚塭綜合生產力水平和養殖戶的科學養殖水平,增強蝦蟹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和成活率,珠海市科技局組織了“抗對蝦白斑綜合癥中草藥研究”和“鋸緣青蟹病毒病控制技術研究”兩個項目,并交由中山大學珠海科技創新研究院、珠海市水產養殖(海水)技術推廣站和橫琴鎮農業服務中心共同實施,建立海水魚塭對蝦和鋸緣青蟹病毒病綜合防治體系。
在經過2005年和2006年近兩年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參與試驗的養殖戶通過采用魚塭立體混養養殖模式,使蝦蟹養殖成活率提高了30%以上,經濟效益每畝增加600元以上,并且該技術輻射帶動珠海市魚塭增收7600萬元以上。專家組在驗收中認為,課題組建立了一套適合珠海魚塭蝦蟹混養、蝦蟹魚混養和控制對蝦、鋸緣青蟹病毒病的養殖技術,兩個項目的中試效果明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