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吃魚的孩子更聰明,吃魚的老人更健康,吃魚的女人更漂亮,吃魚的男人更強壯,吃魚的民族更興旺”這一俗語,雖然不乏有溢美之詞,但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是有科學與實踐依據的。可是,魚一旦做成了魚罐頭,怎么就成了餐桌上百姓冷遇的對象了?其中原因值得整個水產深加工行業的深思。
我國水產品年產量在3800萬噸以上,并且罐頭品種堪稱世界之最,在1970年末就有800余種,加上近年來研發的新品種,保守估計也有上千種。
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約了水產罐頭行業的發展?水產罐頭又緣何遭受了冷遇呢?
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人排斥水產罐頭是因為,誤以為罐頭中必然含有防腐劑,而實際上,通過現代技術的改良,罐頭的生產加工,已經不需要使用防腐劑,也同樣能保存相當長的時間。但消費者的普遍擔心仍沒有消除。
另外,中國雖然罐頭品種多,但罐頭缺乏迎合中國人消費的口味。罐頭本源于法國人尼古拉·阿佩爾的偶然發現,現在中國的水產罐頭也是怎么看怎么像是“舶來品”,沒有中國特色,沒能抓住中國百姓的消費心理。諸如奶粉、膨化食品等早就按老、中、少各個年齡層作了區分,而當前的水產罐頭,大多沒有相應的區分。有識之士認為,水產罐頭的個性化、微波化、中餐化至關重要,而這恰恰是國內企業所缺乏的。總之,一切都要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特點,找到賣點才能發展,這是淺顯的道理。
水產罐頭營養價值高,且原料大多來自于深海,受到污染相對較少,水產罐頭的開發與發展,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具有社會效益。雖然目前水產罐頭遭到冷遇,但主要問題并不是出在水產罐頭的品質上,而是出在研發、經營、流通、宣傳等領域上。美玉就是美玉,誰也否定不了它,但若不為人知,它也有可能被當作頑石。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