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高氣爽,在黃河口近海的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刁口漁港,漁船有序的駛向港灣,魚筐里滿是大個兒的鱸魚、梭魚和舌鰨。“我行船17年了,從未見過一潮水能逮200多斤好魚,還多數是半斤以上的。”老漁民張其明大爺曬得通紅的臉上流露出豐收的喜悅。
“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寧舍美女腿,不舍舌鰨嘴”。前些年,由于海水污染、過度捕撈和禁漁期非法捕撈等原因,這些“好魚”幾乎絕跡,市面上見到的大多是人工養殖的。
今年以來,稀少的大鱸魚和舌鰨又成群而至,渤海灣絕跡多年的“海豬群”又在刁口海域出現。據海洋漁業專家分析,當地的生態護養和環境污染治理是主要原因。
刁口鄉作為利津縣唯一一個近海鄉鎮,充分利用當地灘涂廣、海岸線長的優勢,依托刁口漁港配套建設,本著長期開采、長效發展、讓利于民的原則,實行了休漁期與捕撈期交替運作、不同海域交替輪捕等護養方式,積極推廣“以養為主、養捕結合”的采捕模式,嚴格治理近海污染物的排放和電拖網使用。對于0.1米以下的魚苗和直徑0.01米以下的貝類全部放歸大海,已成為當地漁民的自覺行動。
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黃河口近海的“開凌梭”、舌鰨、鱸魚、辮子魚、文蛤、海豬等稀有魚貝類和珍惜海洋生物數量明顯增多。海洋資源的逐漸恢復,也為當地漁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兩年漁民戶均收入達到6萬元人民幣。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