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位于墨西哥灣的原油鉆井平臺在2010年4月20日發生爆炸并導致漏油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及劉易斯安納州政府考慮到原油對水產品的沖擊后,旋即決定關閉可能受影響的漁場。
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因有北美洲最長河流密西西比河之流入,附近遍布著豐饒的濕地,最有名的就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這一帶是美國屈指可數的重要漁業區,漁業產量僅次阿拉斯加州,蝦、梭子蟹及牡蠣產量更居全美第一。光是墨西哥灣沿岸的蝦產量,就占全美產量的七成以上。
針對漁場遭關閉,劉易斯安納州水產品促進營銷委員會表示,此次遭關閉的漁場僅限于受漏油影響的水域,并未涵蓋整個墨西哥灣。例如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水域就不受影響,于該水域捕獲之水產品安全無虞。整個劉易斯安納州水產品經濟規模有24億美元,而遭關閉漁場產值僅占整體的23%。因此,希望消費者不要誤以為所有產自墨西哥灣的水產品都無法食用。
劉易斯安納州旅館協會則力挺該州漁業者,表示相信劉易斯安納州漁業者會持續提供安全無害的水產品。
原本劉易斯安納州今年的捕蝦禁令會在5月15日解除,但受漏油事件影響,也只能順延。
因部分漁場遭關閉,造成水產品供給不足,導致水產品價格水漲船高。以墨西哥灣白蝦為例,21/25尾大小的每磅價格,已由事故前的4.5美元漲至5月中旬的5.5美元。
在劉易斯安納州州長Piyush Bobby Jindal及密西西比州州長 Haley Barbour先后要求下,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Gary Locke)在5月24日宣布,因漏油事件影響,決定將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亞拉巴馬州這3個州列為「漁業災害」州,這3州將有資格獲得聯邦補助。漁業災害的資格確定后,這3州用來援助水產業、實施社經影響評估、從事資源回復、進行再發防止對策等所需經費,最高75%可由美國國庫支出。
一、漏油事件對蝦產業影響超過預期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對蝦產業所帶來的沖擊,遠遠超過預期。
美國的進口商在以東南亞為主的全球各個蝦產地,展開猛烈的采買攻勢,導致各產地價格在混亂中暴漲。中國的進口業者則是火上加油。在持續加熱的國際采購競爭之中,日本業者毫無招架之力,進口數量不足導致日本國內蝦價上揚,進而削弱消費者購買欲望,影響遍及各個層面。
漏油事件發生在今(2010)年4月20日,成為這一波蝦價上揚的導火線。首先是墨西哥灣蝦價格直飆,接著火勢延燒至厄瓜多白蝦,然后在一瞬之間,漫延至東南亞產地。突然之間,來自各國的蝦進口業者開始展開激烈的肉搏戰。
二、美蝦進口業者席卷產地
不用說,戰火的主角是美國。今年5、6月,美國進口商帶著大把鈔票席卷整個東南亞的蝦產地。不論草蝦(Black Tiger)或白蝦(Penaeus vannamei),無一例外。甚至連因酷暑或疾病而較晚成熟的蝦,也被一一買下,根本輪不到日本業者出場。
在此情況下,產地價格上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特別是美國市場的主力產品─白蝦,因美國業者集中火力采購,漲幅特別大。
原本今年的酷暑就已影響蝦的成長,在產量減少下,產地價格自然上揚。漏油事件則帶來勢在必得的美國進口商,再配合中國、歐洲業者加入戰局,遂演變成今日的采購大戰。
墨西哥灣蝦的年供應量約10萬公噸,是美國市場極重要的供應源。但受漏油事件影響,即使未受波及的水域所產的蝦,也被貼上「污染蝦」的標簽而遭敬而遠之。捕蝦業者因有政府的補償金,所以也不必冒著風險作業,導致墨西哥灣蝦的供給幾乎完全消失。而這也是造成美國業者加速前往東南亞采購的原因之一。
三、中國進口商火上加油
強勢采買的不只有美國,中國進口商亦然。據市場人士表示,中國內需市場的成長超出預期地快、強。很多蝦是直接走陸路從產地進到中國,而這些流動并未顯示在統計數據中。來自中國的強大采購力道,也是推升產地價格上升的動力之一。因年底的年節需求,中國業者目前積極買進體型較大尾的蝦,將連帶使進到日本市場的大型蝦供應減少。
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及越南,16/20尾大小的草蝦價格已攀升至13美元以上。養殖業者因這場無預期的采購狂潮而眉開眼笑,市場也轉為賣方市場。在各個產地,采購價格不停地刷新紀錄,可見買氣之旺。因行情大好,甚至有的以11及12美元簽訂的采購契約,遭養殖業者毀約不出貨。</P>
<P> 盡管6月以后行情進入盤整,不再有價格突然飆升的情形發生,但始終居于高檔。由于接下來的圣誕節、年節需求可期,因此可預期蝦價將進一步攀高。
四、日本業者毫無招架余力
在這一波搶蝦大戰中,日本完全被踩在腳下。在過去,中元節過后,因產地的產量增加,價格稍降,日本業者可用還不錯的價格買進所需的量。但今年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有業者表示,因產地價格持續在高檔盤旋,連帶地日本國內的販賣價格也上揚,但消費者買不下手,導致整個買氣減弱。然而,也有業者表示,因最近日圓大幅升值,有利進口?紤]到這一點,其實目前日本國內的蝦價并未漲得那么夸張。只是因為國外蝦價率先狂飆,才會造成民眾錯覺。
不過,就整體而言,日本國內蝦價在短期內似無下跌的可能性。盡管現階段產地行情已趨于平穩,但難講不會再出現漲聲突起的狀況。日本業者不可能隨美國、中國業者起舞競價,產地供應量也不可能大幅增加。在供給未增加的情況下,產地價格很難有下探的可能。此外,日本國內現有蝦庫存也不多。至于日幣匯率,看來應該會穩定走強。
面對今年年底的年節需求,已可預見大尾蝦的供應將減少,而這對市場會產生什么樣的沖擊,是業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在買氣衰退的情況下,零售端即使把8/12、13/15尾大體型產品分售,也不見得好賣,因此不得不改推出體型較小的產品。盡管大尾產品可沖高營收及獲利,是業者在年底商戰的最愛,但今年恐怕只能改弦易轍,以較小的尺寸因應。
五、日本家庭平均蝦類消費量明顯下滑
今年迄今,日本家庭平均蝦類消費(購買)量與去(2009)年消費量呈現完全不同的局面。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調查數據,2009年1-8月的家庭平均蝦類消費量,連續8個月超過前一年同期數字。但今年2-7月,卻是連續6個月低于前一年同期。特別是5、6、7三個月,與去年相較顯著下滑,6、7月消費量更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數字。盡管8月數據仍未出爐,但因中元節需求不佳,預計結果仍會低于去年同期。從這些數字,可明顯看出今年以來日本家庭蝦類消費的下滑。
去年家庭平均蝦類消費的增加,其實是歸功于日圓升值讓超市等零售端有空間可降價,或是增加特賣會的次數,以吸引消費者上門。再加上國內景氣低迷,選擇在家用餐的民眾增多,也讓大型量販店的業績上揚。但相反的,餐廳、飯店的業績受景氣沖擊,持續下滑。
今年則是走出完全相反的局面。因產地收購價暴漲,市場售價隨之上升,造成消費者縮手,導致家庭消費量直直落。
另外,酷暑也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欲的原因之一。2008年7月天氣過熱,導致家庭蝦類消費下跌,今年7月則是更甚一籌。
據市場人士表示,去年9月后,家庭蝦類消費減少的原因之一是蝦價上揚。另外,去年秋刀魚價格破歷史新低,銷量大增,也間接影響了蝦類的銷路。不過,今年秋刀魚歉收,價格攀高,對蝦類的銷售而言是好消息。
在年底之前,蝦價似乎無松動的跡象。而不論從海外產地的狀況、日本國內景氣或販賣、消費的動向來看,短期內似乎也都無足夠的動力推增日本國內蝦類消費。因此即使年底一般是銷售的旺季,業者也不看好今年的業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