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月23日下午,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和市海洋與漁業局簽署了一項旨在提升江門的海洋防災減災能力的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我市5000多艘漁船、3萬多漁民將可每天獲取當地最新的海洋天氣信息,使得他們抵御海洋災害的能力將大大增強,漁民生命財產安全將得到更多保障。據悉,該項目也將填補我市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工作的空白。
這份名為《江門市海洋環境預報及災害應急預警系統》的合作協議,旨在滿足江門市海洋經濟發展需求,提升江門市海洋災害應急管理水平,以“局(國家局)地(地方局)合作”為項目開展模式,以逐步提高江門市海洋環境觀測與預報服務水平為目標,開展建設江門市海洋環境預報及災害應急預警系統工作。根據協議,雙方將扎實推動江門市防潮警戒潮位核定、海洋災害警報制作與發布、江門市海洋環境觀測系統規劃方案編制。
據分析,作為珠江口西面部分,江門沿海一帶地形復雜,是風暴潮、災害性海浪等海洋災害頻發的區域。對沿海海洋捕撈、近海養殖產業、濱海旅游等海洋產業的發展影響極大。但是目前,江門市在海洋環境觀測網建設、海洋預報及災害警報業務工作開展方面仍為空白。這也是促成這次合作的一個背景因素。
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張杜明說,今年以來發生了兩起與我市漁民有關的海上事故,而全市有5000多艘漁船、3萬多漁民,確保這部分群體及時獲得身邊的、準確的天氣信息意義重大。此外,臺山上下川島旅游業發展迅速,希望合作可以讓市民和游客隨時了解當天天氣或水文狀況,更好地服務我市海洋經濟的發展。
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白毅平回應,雙方的合作其實是一次更加深化的過程,目前的技術基礎就可以實現讓江門市民每天獲取江門當地沿海海洋天氣情況,可以把江門海域分成幾個區域,采取電視播報、短信等形式,使得江門的民眾能夠每天都收到具體區域的更加詳盡的海洋天氣信息。他分析說,在江門拓寬海洋預警報信息發布渠道,有助于增強海洋預警報社會公眾服務效果,滿足社會公眾對海洋災害預警信息、海洋漁業生產安全信息以及濱海旅游海洋環境信息的迫切需求。
該項目建成后,將逐步采用電視或報紙等載體發布海洋預報信息,初步計劃包括江門市近海養殖、海洋捕撈海洋預報;江門市濱海旅游海洋預報;海洋災害預警報等。地點涉及上川沙堤、黃茅海、廣海灣、鎮海灣、上下川漁場、沙堤口漁場、上川島飛沙灘、浪琴灣、崖山、川島海水浴場等。內容則有浪高、浪向、水溫、高低潮時、高低潮位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