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6日上午,記者從天津市水產局獲悉,天津市治理渤海污染有創新舉措:將通過增殖30億粒貝類來修復天津近海生態環境,使渤海灣恢復“魚蝦搖籃”的狀態。經農業部組織專家論證,天津市方案對修復渤海近海生物資源起到重要作用,在全國具有示范性。
統計顯示,上世紀70年代,天津市對蝦年平均捕撈量2033噸,捕撈量最高年份1979年曾達3437噸,但2002年僅2噸;天津毛蚶年產量也曾達10萬噸,目前才幾百噸,海洋生物資源量明顯減少。
為改變這一狀況,天津市決定運用生物技術來修復近海海域。專家發現,在海洋生物中貝類具有良好的過濾和富集特性,可以吸附并消耗苯、酚等多種有毒物質,消耗海水中過剩有機物,起到凈化海水作用。在利用貝類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發展漁業。
據介紹,天津市計劃重點建設漢沽淺海貝類資源增殖保護區、大港外海貝類資源增殖保護區和塘沽四角蛤蜊資源增殖保護區,重點增殖毛蚶、牡蠣、四角蛤蜊等貝類品種。目前,天津市已經相繼投放各種貝類10億粒,近海海域生態環境逐步好轉。今后五年,天津市將加大增殖力度,再投放20億粒各種貝類。
據悉,河北、遼寧、山東三省也將相應實施這種生物技術,共同修復渤海灣的生態環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