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我國唯一的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惠東港口海龜灣,伴著陣陣浪濤的呼喚聲,999只綠海龜蹣跚前行,投入了大海的懷抱。記者近日在農業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在惠東縣舉行的南海海龜放流活動暨2006國際海龜年宣傳月啟動儀式上看到這令人欣喜的一幕。
自古以來,人們對海洋就有“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認識
,在保護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的思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海洋污染嚴重,海洋開發利用過度,導致海洋生物資源衰退,珍稀物種瀕危程度加劇,各種生態災害不斷發生,嚴重影響了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國就開始積極探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30多年來,我國相繼制定和實施了海洋捕撈許可、伏季休漁、捕撈漁船和功率雙控、捕撈產量“零增長”和“負增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對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指出,這次以“珍愛海龜,保護海洋”為主題的海龜放流活動,是貫徹《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踐行保護資源、愛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心和信心。據農業部漁業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全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行動。據對30個省(區、市)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各地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放流儀式達605次,累計向天然水域投放各類漁業資源苗種159.8億尾(粒),放流品種近90個,投入資金約1.8億元。
此次活動還放流了石斑魚、鯛、蝦苗和中國鱟等水產種苗。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