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
漁民一天捕不足1斤
■家常小吃“刀魚餛飩”江陰人吃得少了
江陰市長山農貿市場內,攤主將小刀魚(包括“湖刀”、“海刀”)剔骨去頭,兌韭菜、豬肉磨成“刀魚肉餡”出售。

高老板的漁船剛靠岸,買家的電話就到了。
昨天,我們抵達“尋刀”之旅的第二站——江陰,這里是刀魚傳統產地,當地人對刀魚的熟悉和喜愛可謂源遠流長,絕非上海人可比。如今,這里一條漁船一天最多也只能捕到不足一斤重的刀魚,吃不起“大刀”卻心存向往的人,也只能用刀魚餡餛飩來解饞。
■探訪地:江陰長山農貿市場
小刀魚被制成餛飩餡 江陰市長山農貿市場,據說是當地人買刀魚的傳統市場。市場里有五六個刀魚攤,每個攤位前都打出了“供應刀魚餡”的招牌。在江陰一帶,刀魚餡做的餛飩可算是當地一大特色小吃。
一個叫作“阿二水產”的攤位外,五六個女人正圍著一張桌子干活,桌上堆了一摞兩三寸長的小刀魚。每個女人的右手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小剔刀,只見她們左手拎起一條小刀魚平鋪在桌面上,右手捏著剔刀在魚身上輕輕一劃,刀魚就被剖成兩個薄片,魚骨清晰可見,剔刀再劃拉兩下,魚骨就連帶著魚頭輕松地離開魚身,整個去骨過程一氣呵成,只需要幾秒鐘。不一會兒,去了魚骨的刀魚肉已成堆。
“阿二水產”的老板徐洪久給我們看他店里的刀魚——3兩重的刀魚被小心地存放在盛滿冰塊的泡沫箱子內。“這些刀魚4800元一斤,還一早就被人訂走了。”徐洪久說。
“這些刀魚是在本地捕的么?”
“不是,我們從太倉的瀏河港進的。”
刀魚餡40元/斤 據徐洪久說,每天凌晨五六點,長山農貿市場就有許多人等刀魚,場面非常熱鬧,刀魚一到就被哄搶一空。江陰人對刀魚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可刀魚畢竟太貴,今年的大刀魚一兩千元一條,一般人可消費不起,因此有的人買刀魚餡包餛飩解饞。“這些小刀魚有‘湖刀’、‘海刀’,也有‘江刀’,反正這么小的,不管是哪里的刀魚都賣不出價錢,不如絞在一起做餡。”徐洪久說。
這時,小刀魚已經剔完骨頭,徐洪久把這些刀魚肉收攏起來,加上差不多分量的豬肉,一起放進絞肉機里攪成灰色的刀魚餡。
然后他將這些刀魚餡倒入一只大盆中,加上現取的雞蛋清、一瓶黃酒、一瓶啤酒、半袋鹽,隨后又加進一包雞精、半包味精,最后倒入切好的一砧板韭菜葉子和大半瓶調和油。
一切準備妥當后,徐洪久這才不慌不忙地卷起袖子,用手將這些調料慢慢調勻,直至調成一盆均勻的餡料為止。“放韭菜是江陰的傳統,可以去魚腥味,加味精和雞精則是為了讓它更鮮。”
徐洪久自稱從18歲起就開始做刀魚餡,每年經他手揉捏過的刀魚有成千上萬條。“刀魚越來越少,刀魚餡也越來越貴。現在的價格是40元一斤,前幾年只要十幾元一斤。”徐洪久說。
刀魚餛飩引起圍觀 其實在江陰碰到的每個人,只要說起刀魚都會感嘆一句“刀魚越來越少了”。以前刀魚餛飩是江陰人的家常小吃,清明之前,江陰人總要吃上好幾天刀魚餛飩,但這兩年,隨著刀魚價格日貴,吃刀魚餛飩的人也少了,一般也就是家里有客人來時才做刀魚餛飩。
10多分鐘后,餡料做成,我們從徐洪久處買了兩斤,在隔壁的餛飩攤位將這些餡料包成80只刀魚餛飩,現場下鍋。這一道看似普通的小吃引來餛飩店眾食客的圍觀。“吃刀魚餛飩啊!”“現在刀魚很貴的!”食客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餛飩店的老板娘說,這個菜市場的小吃店沒有一家銷售刀魚餛飩。“店里賣要3元一只餛飩,誰吃得起啊?”
據說刀魚餛飩一開始是長江邊漁民發明的,當時他們買不起豬肉,只能用捕到的刀魚肉來代替豬肉制作餡。當時的發明人肯定沒有想到,如今豬肉和刀魚的行情早已今非昔比。常常看到一些“老饕”不屑于吃刀魚餛飩,號稱只有3兩重的刀魚精心清蒸后方是“品刀”上選,然而現實情況是有些人連刀魚餛飩都快吃不起了。
刀魚餛飩出鍋后,迫不及待地撈起一只就吃,一口咬下,最先品出的是濃重的韭菜味,再咂吧一下,才從豬肉味中稍稍吃出些魚肉的味道。不過,在前一天被將近2000元一條的刀魚嚇退后,我們總算是吃上刀魚了。
■探訪地:江陰白屈港
“大刀”越來越少,打漁成本上升 “大刀”貴過白銀 下午5點25分,江陰白屈港,3條漁船結束捕撈靠岸,高忠明從一條漁船上走下來,喜滋滋地掏出一支煙點上。他的船當天打到3條二兩多重的“大刀”。
3條漁船背后是寬闊的長江水面,白屈港河從這里匯入長江,江邊是巨大的興澄鋼鐵廠,另一片則是空曠的即將開工的工地。
高忠明是其中一條船的船老大,船上還有他的妻子和四名小工,其他兩條船的船老大是高忠明的大舅子和小舅子。在三條船只有高忠明打到“大刀”,除了3條二兩多重的,還有2條接近二兩的,而其他兩條船總共才捕到一條三寸長的“小刀”。“二兩多重的能賣4000元一斤,今天打的刀魚能賣到3000元。”高忠明說。今年刀魚價格瘋狂,“大刀”的價格甚至超過白銀。
刀魚放在盆里,蓋著紗布,高忠明小心翼翼地揭開,刀魚露了出來,每一條都閃著銀光。在高忠明看來,江陰的刀魚是所有“江刀”里品質最好的,尤其是從雙山鎮到江陰長江大橋這一段最佳。“因為這里的長江水是甜的,”高忠明說:“當然現在水已經不甜了,但這里的刀魚仍舊是最好的,下游的刀魚沒法比。”
刀魚漸少,打漁碰運氣 高忠明家里世代是漁民。岸邊塵土飛揚的工地以前就是一個漁村,之前還有一個熱鬧的漁市。當時江陰的漁民很多,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刀魚,一個刀魚季的收入抵得上一年其他月份收入的總和。
然而這已經成為過去,漁村已被整體拆遷,漁市也已經消失,碼頭上停靠的基本是貨輪。大部分漁民已經轉行,比如去江邊的興澄鋼鐵廠干活。高忠明說,目前整個江陰東(江陰長江大橋以東)還在打漁的船只有11條。“都因為魚太少,打不到。”高忠明說。他記得25年前出去打一次漁,能捕到100多斤刀魚,那時每斤賣一元多。去年他最多的一次打了十二三斤刀魚,今年打得最多的一次只有兩斤。“打到三五條已經很好了,有的時候一條也打不到。”船上雇小工拉網的價錢是一個刀魚季每人8000元,再加上漁船燒的柴油,打不到刀魚每天虧錢。當然像高忠明這樣打到三五條,就相當于賺到外出打工一個月的工資了。
漁民下一代進廠打工 刀魚很好銷,高忠明的船還沒有靠岸,已經接到5個電話,都是問他有沒有打到刀魚。“5個都是熟人,也不好決定給誰好。等他們哪個先來就給哪個。”
漁村拆遷后,高忠明住進錦隆一村小區,這是市區里的公寓,可在刀魚季里,他基本不回家,和他妻子兩人吃住都在船上。他們每天要出船兩次,漲潮出船,落潮收網。夜里是12點多出船,白天也是中午12點多出船。下網的地方是離碼頭不遠處的長江中,開船也就10分鐘。他們會放下總計30張網,每張網長22米,深4米半。網上下疊兩層,也就是撒下去之后,漁網會覆蓋長江以南半條江的寬度,以及9米的深度。
其實這樣的大網從崇明島的長江出海口已經張起,層層疊疊,刀魚一路往上游,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張網。
盡管刀魚價格誘人,高忠明夫婦還是決定把兒子送出去打工,目前他在蘇州的日立電器廠打工,高忠明夫婦決定把世代相傳的漁民身份在他們這一代畫上句號。
打漁船日漸稀少下去,這對于刀魚來說不知道算不算好消息,但等到漁民都上了岸,那時候刀魚會不會也已經從長江里消失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