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古語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棲”,而今,上海科學家們想在海底演繹這一美麗傳說———通過構建人工魚礁生態系統,修復遭到破壞的魚類棲息地。從上海水產大學傳出信息:這項研究在浙江、江蘇等海域試驗已取得理想效果,上海市臨近海域的漁場恢復研究也已于近日啟動。
游來游去的魚,也需要礁石棲息嗎?水產大學海洋環境系主任章守宇教授介紹,海底礁石及起伏多變的地形對海底生物至關重要。比如,石斑魚能把兩個鰭當成支架,穩穩地停在堅硬的礁石上休憩;七彎八繞的石洞是虎頭魚的游樂場;烏賊喜歡把產房筑在海底突起物上;而真鯛等魚類就喜歡繞著珊瑚巖礁一圈又一圈活動。此外,水動力學研究發現,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能產生復雜的渦流區,不僅對多種魚類有吸引力,還會改變海底微生物等一系列環境系統基本要素。
由于底拖網等破壞力較大的捕撈方式以及環境污染,許多近海海底已顯現“平禿化”跡象,珊瑚礁、海草越來越少,不僅影響到魚蝦等資源的再生能力,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有不利作用。數據顯示: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全球海草場面積消退了近35%。針對這一情況,日本等國研究人員將水泥混凝土制成的人工魚礁投入海底,為魚兒重建棲息地。上海水產大學的專家們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將投放人工魚礁與恢復局部海域生態系統結合起來。章教授介紹,魚兒海里的“新家”,由一個個27空立方米的混凝土中空多孔材料在海中投放而成。投放之前,要給海底的魚兒“居民區”畫規劃圖、給“房間”畫房型圖,因為吸引魚類棲息,與這些多孔材料怎么堆、堆多高、如何分布緊密相關。
如今,研究小組還考慮起"綠化"問題,探索人工魚礁附著海藻等技術,希望借此幫助海洋提高吸收富余營養的自凈能力,進一步改善環境。
據悉,2002年起,上海水產大學研究人員分別在嵊泗馬鞍列島海域和連云港海州灣漁場進行初步應用。前者投放兩年不到,330公頃海域中魚類、海膽、海星等生物資源量增加10倍以上;后者從一年前的"無魚狀態",到一年后"10平方公里吸引百來條漁船"。專家指出,光引來魚還不夠,還需通過改善捕撈方式、放流魚苗等綜合措施,保護好魚兒們的新家。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