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999年來,蕪湖縣陶辛鎮依托地處長江支流青弋江畔的優質水資源優勢,結合水網地帶的低洼農田的特點,依托養殖大戶和縣青蝦養殖協會的示范帶動,以發展規模化青蝦養殖特色區域經濟為切入點,走“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之路,積極探速、推廣青蝦雙季養殖、蝦蟹混養及稻蝦輪作輪養等新模式。實踐證明,青蝦產業規模的健康發展和壯大,為優化該鎮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蕪湖縣陶辛鎮開展青蝦規模化養殖的村6個,共有人口21500人,擁有耕地面積25200畝。自1999年開始實施池塘雙季養殖青蝦,當年養殖規模為60畝,2002年發展到1100畝,去年達到6500畝。共產優質青蝦850噸,產值3070萬元,獲純收益1205萬元,畝均效益達1853元,超過常規種植的3.5倍。青蝦示范區人均青蝦養殖收入達760元。青蝦雙季生態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今年初,陶辛鎮的石橋村已被蕪湖縣確定為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其主要抓手是:
(一)抓規劃,推動青蝦養殖向基地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1999年蕪湖縣陶辛鎮農民在浙江養殖大戶錢為根的示范帶動下,當年畝利潤就達到2100元,在農業產業中達到了“高效產業”。為此,該鎮黨委、政府,適時引導、科學規劃,按照“把村民培植成小戶,小戶培育成大戶,大戶變為龍頭”的構想,大手筆介入青蝦產業。在政府政策引導和特色專業村的培育下,在養殖大戶的示范帶動下,陶辛鎮青蝦養殖面積由2000年100畝發展到2005年的0.65萬畝,且產業基地集中連片,面積穩中有增,養殖效益逐年提高。
(二)、抓引導,穩妥推進農民發展青蝦生產
2001年前未形成較大規模,主要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技術上不夠成熟,在發展初期,采取了積極穩妥引導的辦法,沒有一味追求發展速度,而是注重試驗示范和技術研究,著力提高會員的管理技術水平和經驗積累,經過多年的摸索,養殖戶逐漸掌握青蝦良種繁育及生態養殖技術。通過示范進行對比,積極引導農民擴大青蝦標準化養殖面積。
(三)、抓培訓,全力提高青蝦養殖技術水平
池塘雙季青蝦養殖生產,技術操作過程中稍有疏忽就有經濟損失的慘重。該縣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始終把提高會員技術水平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毫不動搖。先后邀請省水產研究所丁鳳琴研究員、上海水產大學立應森教授來該地講課,結合青蝦養殖生產季節,并堅持每年培訓青蝦養殖戶不少于2期,使農民熟練掌握了生產管理技術。
(四)、抓服務,大力促進青蝦產業升級
縣青蝦養殖協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抓服務的宗旨不動搖,目前服務的內涵在不斷的擴大。多年來,對青蝦養殖戶的服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服務。通過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培訓養殖戶,協會班子成員、技術骨干指導,經常性地開展經驗交流、一幫一、老戶帶新戶、先進幫后進等提供技術服務;二是提供漁需物資供應服務。多年來協會多方籌集資金,每年都適時供應顆粒飼料、微生物制劑、清塘消毒藥物等及時低價銷售給養殖戶,扶持養殖戶不斷發展生產;三是在關鍵技術環節上服務。針對青蝦提純復壯的繁育生產技術難度較復雜的特點,加大了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推廣力度。
(五)、抓品質,強化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應對市場準入制建立的需求,加大了青蝦生產的質量安全管理力度。一是將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食品—青蝦養殖技術規范》、《安徽省青蝦雙季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印發給示范區青蝦養殖戶,并督促其實行標準化生產,二是依據《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在青蝦養殖基地,建立了青蝦病害檢測點,開展跟蹤服務和定期檢測,并注重對生產中飼料、魚藥等投入品開展了日常記錄的示范工作;加大了對禁用投入品監管力度,杜絕了禁用魚藥在市場銷售和青蝦養殖生產中的使用。
(六)、抓管理,努力增強協會經濟實力
在發展青蝦特色產業,立足實現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經營的思路,注重加強了對青蝦養殖協會的組建和引導。在協會成立時就明確了《協會章程》。根據《章程》制定了工作制度、財務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協會以服務為宗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經營中不斷建立完善股份合作制,在股份設置上主要有會員入會時交納的身份股和自愿交納的經濟股兩種,利益分配中根據經營狀況進行保息分紅。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